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时间:2012-05-10 09:06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徐强 点击: 载入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有两个关于“宝贝”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与将军吴起乘船考察黄河两岸地形。船至中流,魏武侯得意地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不赞同这个观点,回答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吴起以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为例,指出国家之宝不在于山川、地形的险要,而在于执政者修身养德,施行仁政,与民为善。如果执政者鱼肉人民,腐化堕落,没有任何操守,那么,再稳固的江山,也是会不攻自破的。

  另一个关于“宝贝”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这一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中场休息的时候,魏惠王问齐威王:“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听了,非常兴奋地显摆说:“寡人的国家虽然小,还有十颗直径一寸长的珍珠。这些珍珠光彩夺目,每一颗都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你们齐国这么大,哪能没有宝贝呢?”齐威王慢条斯理地回答:“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在齐威王看来,自己手下这些忠于职责、办事得力、有定国安邦之才的大臣,才是真正的宝贝,他们的光芒可以照耀千里之地,比魏国的那些破珍珠值钱多了。

  由这两个故事,我想起了郑板桥写的《骨董》诗。在这首诗里,郑板桥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世人痴迷古董而不喜欢读书的浮躁风气。诗的开头部分,生动描画了古董迷们的种种病态之举:“末世好骨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铜章盘龟螭。乌几研铜雀,象床烧金猊。一杯一尊斝,按图辨款仪。钩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骨肉起讼狱,朋友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值千金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诗的中间部分,则旨在说明前人留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宝贝:“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孔系辞。洛书著《洪范》,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篇,斑驳何陆离。是皆上古物,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下,百族归淳熙。”在诗歌的结尾,郑板桥对世人一味追求古董而漠视文化修养的盲目之举提出了批评:“大古不肯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

  总括上述三人的“宝贝观”,吴起以美德为宝,齐威王以人才为宝,郑板桥以文化遗产为宝,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不把有形的物质财富视为珍宝。看得见、摸得着的宝贝,再怎么贵重,也是可以衡量的,价值有限;而美德、人才和文化,则属于无形资产,其价值无法估算,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其中,郑板桥的观点尤为切中肯綮,因为美德与人才,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润泽,所以也不妨可以说,文化乃是宝贝中的宝贝,是一切宝贝的源泉。

  当然,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所谓“文化遗产”,无疑应该泛指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和先进的文明成果。不管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以形成一种瑰丽恢弘、气象万千的大文化格局。惟有海纳百川的大文化,方能孕育出一批又一批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明朝真正需要的是清官海瑞,还是循吏张居正?
  • 古人眼中的“星座”是什么样
  • 古代皇帝请客吃饭都会吃些什么?
  • 丘处机为什么答应成吉思汗的邀请而远赴万里?
  • 古代女性以什么身材为美
  • 古人门上都用什么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