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女军 不战斗专生产

时间:2013-02-08 09:11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太平军还只是一支穿得跟乞丐仿佛的山村造反队伍时,关于"太平女军"的传说就不胫而走,直到今天,几乎还没有哪一部跟太平军有关的文艺作品里没有女营、女兵,太平天国提倡妇女解放,讲究男女平等的说法,也一度成为这段历史相关领域的"标准答案".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女兵文艺由来久




  目前所能见到、描写"太平女军"英勇战斗最早的文艺作品,是广西桂平新墟人钟岱云所写的一首七律,其中有两句"促进旌旗看妇女,频呼羯鼓看儿童",应写于1851年7-9月,这时不过是太平天国辛开元年;第二年太平军曾围攻桂林城,据说创作于当时的30首《独秀峰题壁诗》七律,有"疑阵纵横参妇女,战声远近杂儿童"的词句。这两首诗都是时人耳闻目睹所记所感,属于"新闻通讯"类型的文艺创作。


  太平军失败以后,关于"太平女军"的事迹,仍然是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盛极一时的《点石斋画报》上,就有"长毛女贼"戎装持刀的造型,而倾向清方的《清史演义》和同情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演义》中,也都有洪宣娇率领女兵上阵搏杀、杀死清朝将领的生动描写,要说差别,无非前者认为女兵们是凭"妖术"取胜,而后者则咬定那是洪宣娇等能征惯战的结果。


  但总得来说,建国以前关于女兵的传说,只是零星碎片,当年轰动全国的阳翰笙两部天国话剧,《天国春秋》里只提到洪宣娇"带领女兵"、"能征惯战",但剧中的洪宣娇却一直忙着跟其他美女争风吃醋,纠缠不清,"女将军"的头衔更像今天某些"绿色食品"、"省优部优"的广告词;《忠王李秀成》里干脆就没有一个拿刀动枪的女角。


  建国后随着太平天国被树为"妇女解放先驱",五花八门的女兵女将也就层出不穷了。单田芳先生的长篇评书《百年风云》里,洪宣娇手舞双刀,与当年着名的狠角色张国梁大战100多回合(不过打输了),还一脚踢翻了悍匪大头羊张钊,而另一个女将苏三娘不但可以斗败太平军大将李开芳,还善使一杆洋枪,连张国梁都惧怕三分;60年代末的电影文学剧本《陈玉成》里,坚守安庆炮台的是太平军女营,苦大仇深的苦姐在《天朝田亩制度》的感召下与湘军水师大将杨载福浴血苦战,最终击退敌军,自己却壮烈牺牲,而陈玉成的战友中,也有个和名将吴如孝、吴定规平起平坐的女将洪三娘;凌力的小说《星星草》,西北太平军有女营,还有个"女二师"的副师帅卜寡妇,后来成了赖文光同生共死的亲密战友,书中说卜寡妇是副职,且是西北太平军女营的"一个首领",言下之意,这首领肯定不止一个,女营的规模也决小不了。


  此外,香港TVB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大陆广西电视台的《石达开》、中央电视台的《太平天国》,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宋景诗》、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大凉山传奇》等,一言以蔽之,但有太平旗帜处,便有女兵出没痕,只不过有些片子里她们只是点缀、龙套,有些则是重要角色,甚至主角。


  女兵女将中除去那些"无名英雄",最受青睐的是洪宣娇,其次大约要算石达开各种版本的干女儿,后者不但广泛出现在大陆、港台甚至日本野史小说的战争场面中,甚至可以在川剧、湘剧等地方戏中看到她们红装跨刀的飒爽英姿。


  文艺创作当然允许夸大甚至虚构,但对历史真相感兴趣的人,就更希望知道,这些"文学想象"的背后,究竟有几分"靠谱因素".



 

  女营与女军


 


  太平天国的确有女营,而且从金田起义时就有了。


  据广西通志馆的调查资料,金田起义之初,女营设在金田右面山边的平山、淋窦、甘皇、陈义四个村,而且"有女头目督带";太平军前出至大湟江口,洪秀全驻兵江口墟,牛排、油榨两村据说都有女营驻扎。定都天京后,清方着名间谍张继庚、在天京城居住多时的文人胡恩燮、涤浮道人等,都在记载中称,太平天国编有女军,而素称翔实的湘军情报汇编《贼情汇纂》不但言之凿凿盖棺定论,称"贼素有女军",且详细罗列了太平军女军的编制情况。


  根据这些记载,定都天京后,女军最初编为中、前、后、右、左5个军,后来逐步扩大,最多时从中一至左八,共编了40个军。每个军设总制、监军、军帅各一人(都是女性),巡查一人(男性),军以下设25个卒,每个卒辖4个两,每个两辖5个伍,每伍5人,一个军除军官外,应有2500名"女兵",40个军应有10万人。


  谢炳《金陵癸甲纪事略》里提到,1853年天京城中有妇女14万人,1854年初约13万,到了夏天只有大约11万人,鉴于天京城中所有男女都"入营",这些妇女当然都是"组织上的人",而当时太平军中只有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和秦日纲六大家子人可以全家团聚,"家属"往多了说不会超过500,除"女军"外最大的女性组织"女绣锦营"只有8000人,女官数量充其量万把人(估计没这么多),由此可见,天京城内的女军编制十分充实,"齐装满员",甚至可能超编,这和同时期男军"2500作10000",甚至编制13125人的一个军,只有官兵100多人的情况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问题是,这支"女军"根本就不是战斗部队,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部队。


  进入天京前的女营其实也不是什么战斗部队。太平军自金田起义起就实行全家随营、男女分营、禁止家庭团聚的措施,这样一来,就必须将随行的大量妇女组织起来以便管理,所谓"女营",就是这样的组织;进入天京后,太平天国起初仍然坚持全民入营、男女隔绝的制度,这样一来,全城居民都被拆散,"男归男行女归女行",自然要分别加以组织,而"女军"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至于使用军队番号、编制体制,这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中太平军同样用这套编制去建立城、乡秩序,可以说,太平天国辖区的任何一个人,都必然在某个"军"或者"营"里,但真正打仗的"军"却只占极少比例。


  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中提到,天京城里的女军"不分老少",而张继庚在写给已故清江宁布政司祁宿藻之子的信中称,祁宿藻的妻子在后二军、自己的母亲则在右七军当"伍卒",这两位妇女都是老年缠足女性,她们显然不可能上阵搏杀,连当炮灰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女战士"既然被组织起来,当然不会无所事事。


  她们通常所从事的,是军需生产。


  太平军守城最注重工事,天京城里城外遍挖壕沟,沟中栽满竹签,这些竹签还要定期检查更换,以免日久失效,挖壕沟、削竹签的工作,基本由女军担负;修工事需要砖,洪秀全等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王府、官衙,也需要砖,搬砖的工作也由女军担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天京城里好几十万人要吃饭,但城里只有些菜园子,并没有粮田,只有去江边、河边码头上搬运从湖北、安徽、江西运来的粮食,或去城南稻田里抢割,城里人才能填饱肚子,搬米、割稻的光荣使命,自然也归于编制庞大的太平女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洪宣娇与太平天国的沉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