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后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误,但总的来说,成功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这些成功的取得,与党始终注重"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后人借缅怀刘少奇之际,评价这段历史说:"他想到,全国解放了,我们党成了执政党,领导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多么艰巨的事业!因此,必须熟悉历史,借鉴历史,从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汲取有用的经验".
新中国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重视"以史为鉴"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注重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保持政权的长治久安,都热心于探讨和总结前朝兴亡盛衰、治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重视历史知识学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执政的道路上注意"以史为鉴".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该总结,从乌龟壳(指甲骨文)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胡锦涛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在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时期,这是对党的一个严峻考验。毛泽东曾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不要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不要重蹈李自成失败的覆辙。古今中外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党近90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党不断提高并强化自身执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曾指出:"怎么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首先和经常考虑的非常重大的问题。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研究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来进行总结和反思".总之,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能否做到"以史为鉴"提到关乎党执政生命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考虑。
以史为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法宝
历史上,党曾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党因此而成为广大人民衷心拥护的领导核心。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自身建设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正是依靠这三大法宝,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胜利。和平建设时期,尽管遭受过挫折和失败,但总的来说在执政的道路上还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些胜利的取得,离不开"以史为鉴"的精神法宝。历史经验证明,以史为鉴的传统精神在党的执政道路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经验。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提供的各种经验教训,党都引以为鉴。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派提倡"仁政"思想,主张对人民施"仁政".历史经验表明,施"仁政"者则国家长治久安,反之则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以史为鉴,充分吸收这一思想,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主张施"仁政".同时,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胸怀,对"仁政"作了辩证的理解,把其区分为"大仁政"和"小仁政"."小仁政"指暂时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大仁政"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强盛国力,待这一目标实现之后,自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采取了施"大仁政"的方法,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在治国方法上刚柔相济、儒法并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治国方法被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充分吸纳,2000年1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就是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一个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密切的关联。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正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
提高中国共产党掌握执政规律并按执政规律办事的自觉意识。历史和现实不能割裂,只有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才能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员干部若只关注现在,不关注过去,看问题容易片面化。正如毛泽东所说,"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规律是说不清的","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
以史为鉴,党得出一个重要启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早在1950年,朱德就曾提及:"要知道,天下是不能由少数人去包打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脱离了群众而能把天下包打下来的人物。如果你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本事很大,大到可以不要群众就能把天下打下来,那你不妨试试看,看你能弄个什么结果出来?我看结果不会有旁的,只能有一个:群众必然会把你抛弃掉".江泽民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这样一条道路。"党正是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找到了自己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增强中国共产党把握时局、判断时势的主观能动性。当今时代,一个政党面对的客观形势往往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这就需要政党领导人具备"多谋善断"的素质,才可能准确把握时局,判断时势,最终作出正确的决策。三国时期群雄并据,政治风云瞬息变幻,毛泽东谈到这一段历史时,称赞曹操"多谋善断",批评刘备、孙权、袁绍等人"多谋寡断".他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曹操的判断力与决断力,吸取其有益的工作方法,增强把握时局、判断时势的主观能动性,他说:"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的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细致观察和认真分析,预测世界大战15年之内打不起来,于是作出了力争用18年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胆决策(实际上只用了7年)。"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冷静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果断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江泽民说:"我们的古人早就懂得多谋善断的道理,也懂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害处。成都的武侯祠里有一副对联,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2003年11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话,要求党员干部"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趋势,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更好地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