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被定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体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将明朝的"南京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抗清义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郑成功败了,败得很惨,差点就全军覆没。正因如此,他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陆战之短,水战之长,决定前往台湾岛建立根据地。
我们庆幸,江宁之役从侧面促成了这位抗击荷兰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但我们也想问,究竟郑成功为何会兵败江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失败?
父降清子抗清 郑成功要攻江宁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率大顺军西撤,而明朝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大清、大顺和弘光政权三足鼎立。清军巩固京师之后,挥师西北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接着就攻占南京结束了弘光政权。但南明方面的抗清活动并未结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以福建沿海的金门、厦门两个岛屿为基地,高举抗清义旗,直接威胁着东南一带的清朝海防。清军的水师力量薄弱,无法与郑军抗衡,令清廷头疼不已。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后,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即位,被封南安侯。但郑芝龙见清朝势大,便想改换门庭,遂前往福州归降清廷。
郑成功苦劝父亲不要轻信清朝的许诺,但郑芝龙一意孤行。抵达福州后,郑芝龙与清廷使者相谈甚欢。谁知三天之后,清军突然半夜拔营而起,返回北京,郑芝龙也被裹挟前往。此后一直被清廷软禁看管在北京。郑成功兵败南京之后,郑芝龙也被清廷杀掉了。
郑成功,郑芝龙长子,幼年时期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户,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7岁时被父亲接回故乡居住。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取南安生员,19岁赴福州乡试,21岁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太学读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郑芝龙降清后,大批部将相继投降,但郑氏集团之中仍有不少将领率领义军坚持抗清。其中,郑成功尤为坚决。他的军队也成为反清复明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
郑成功利用海上优势频繁进攻清军沿海防守薄弱的据点,多次得手。1648年攻克同安,1649年占领云霄(今属福建),1652年围攻漳州,1654年再攻漳州,1655年攻占舟山,1656年攻克广东揭阳、普宁、澄海(今汕头市澄海区)、闽安镇(今福州市马尾区)等地。闽、浙、粤三省海域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郑成功不再满足于对大陆沿海浅近纵深地区的争夺,他很快就将战略目标锁定为江宁。
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怀着故国之思的广大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控制江宁即等于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可以为反清事业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同时也切断了江南对北方清政府钱粮赋税的供应,削弱其经济基础。郑成功的计划是,占领江宁,恢复东南半壁江山;而后,再挥师北伐,直捣幽燕。
出发 五月十三 逼近 五月十四至七月初十
300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江阴附近,南京城到长江入海口的距离也比现今近很多。从海上来的船队可直逼江宁,这就能充分发挥郑成功水上作战的优势。
三"探"长江 南明政权展开海上游击战
郑成功发起江宁战役前,南明政权已有过攻入长江的尝试,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定西侯张名振、监军张煌言曾三次率军攻入长江口。一月,南明军乘船溯江而上,到达镇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军再次入长江,直至镇江、仪真(今江苏仪征),离江宁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张名振等人率船400余艘一直抵达江宁城北的燕子矶一带。清军早有防备,一番激战后,明军退回崇明岛。三"探"长江虽然并未取得大的战果,但南明方面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海上游击战,令清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无可奈何。
为巩固江宁等地防务,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将储藏在江宁仓库中的"杀手锏"武器--红衣大炮搬出来安放到镇江的炮台。清廷还没有料到,一次更大规模的长江战役即将来临。
出师不利 郑成功船队溺死八千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集中主力在云贵一带围剿南明永历政权,东南一带防守较为空虚。郑成功料想江宁防御薄弱,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战机,全力进攻江宁,并于八月率船队由舟山北上。
然而,郑成功的船队长期活动于福建海域,对浙江海域并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测风云,船队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岛)海域时,遭到台风袭击。
从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风暴雨一直没有停歇。
面对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预料的台风,郑成功的船队一下子陷入了绝境。舰船在巨大的风浪中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余人,其中甚至还有郑成功的妃嫔和3个儿子。
这次猛烈的台风阻止了郑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暂时化解了清军面临的危局。
再次北上 基本消灭了清军海上力量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从浙江沿海出发北上。此时,郑军共有大小舰船3000余艘,兵马10余万。他首先攻占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歼了清军定海水师,焚毁船只100余艘,基本消灭了清军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五月十九,郑军抵达吴淞口,郑成功派人秘密联络守卫此地的清朝苏松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马逢知。马逢知一直对清廷心怀不满,主要是因为清军的军制问题。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皇帝们最为信任的嫡系部队。绿营又称"绿旗",清初时大多由原明朝降军改编而来。绿营的人数虽然远超过八旗,但得不到满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装备、军饷待遇、军官升迁等方面都不如八旗军。因此马逢知作战时消极怠工,只求保存实力。
六月初一,郑成功到达长江江阴水域,清军紧闭城门,不敢出战。郑成功越过江阴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镇江知府戴可进开城投降。郑成功大军顺利打开了通往江宁城的锁钥。
攻占镇江之后,郑成功的部将甘辉建议立刻派兵从陆路抄近道日夜兼程直取江宁。当时清军刚刚大败,士气低落,江宁"城大兵单",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郑成功却认为江宁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对甘辉的建议不以为然,坚持以舰队为核心,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当时的郑成功并未意识到,稳扎稳打的战术并不适合从镇江到南京的水文条件。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古时从镇江漕运至南京,在这段江面上常有运船翻覆。而郑军的海船体型庞大,运转笨重,在江面上逆水而行,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从岸上牵拉前进,速度极慢。从镇江到江宁的短短距离,他们足足用了10多天,攻取江宁的第一个战机就这样错过了。历史证明,郑成功成也水军,败也水军。
扎83座营寨,包围江宁城北和城西
六月廿六,郑成功军前锋进抵江宁城下。但直到七月初七,郑军主力才乘船到达江宁城北的观音门外。观音门坐落于燕子矶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门之一,距离江宁主城尚有一段距离。初九,郑军船只进泊江宁城西北角的仪凤门外江边。初十,郑军大队人马上岸,在仪凤门外扎营。
很快,郑军相继在江宁内外城郭的观音、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神策、太平等门外扎营,共立83座营寨。在各处营寨都安设大炮,并准备了云梯、藤牌、竹筐、铁锹、凿子等攻城器械。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