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青海羌人臣服于汉,开始使用汉朝钱币,《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宣帝元康末年,西海郡谷皮交易,均以五铢官钱标价。这充分表明西汉五铢钱已在河湟地区广为流通使用,并在羌人中产生了高度的信誉。
西汉在青海东部建立郡县之后,随着人口不断迁入和农业生产空前大发展,商品经济表现得十分活跃,加之政府所征收的赋税必须缴纳货币,所以人们都得拿出一部分农牧产品出售,换得货币再缴赋税,同时又要购置自己生产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就大大地促使了市场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而使五铢钱流通的地位更加牢固,流通面也更加广泛。
根据史料记载,朝廷每年都要按照各州郡地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商业贸易状况等因素,由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制定详细的配给方案,经皇帝审阅钦定后,再由中央直属的"银监司"负责实施。有专门的押运部队,称"国库护卫军",编制有五百余人,各个都是军队中选拔出来的精兵强将,全部按骑兵的制式进行装备,同时还要挑选出百余匹良马以供驮载钱币之用,每匹仅驮运数十贯钱币,总重量也不会超过120斤,为的是加快驮运的速度。并且还要制作特别的木箱供马驮运,钱币清点入箱后,由钱局加盖封条,在户部官员的监督下开始启程。每天只能在指定的驿站休息,小站相隔60里,大站相隔100里,可在驿站调换人员和马匹。马队高举皇家旗帜,一路上浩浩荡荡,每到一处均有地方官员迎候,百姓都得在远处避让,若遇到劫匪就地剿灭,从不留活口。由于这支部队押运的是"皇家国库官银",所以很少发生打劫事件。
给青海输送钱币的马队,出长安、过平凉、入皋兰、渡黄河,经鄯州最终到达西平郡。一路上押运人员不能有丝毫松懈,只有到达目的地后,由当地官员将钱币清点入库后,方能停下来休整,然后回京复命。运送到青海地区的五铢钱,很快就被投放到民间贸易市场上,对物资交流发挥了货币应有的中介作用。
根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写的《上孙家寨汉晋墓》一文中的记述,仅一座汉墓中就出土了六百多枚五铢钱,这是五铢钱在青海流通过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