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征服1土司耗时9年

时间:2013-12-16 10:17来源:都市家教 作者:高金和 点击: 载入中...

麓川之役

 

麓川之役

 

  麓川(公元1311——1448年)是历史上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从13世纪麓川崛起到15世纪明朝派兵三征麓川的两百年间,是傣族社会经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麓川的崛起

 


  14世纪初,元朝曾先后几次远征缅甸,致使缅甸蒲甘王朝的势力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元朝末期,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元朝无暇顾及边事,这为麓川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思汉法(思可法)是麓川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也是麓川历代国王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公元1310年,思汉法建都于允遮海。1312年,他又迁都允遮兰。思汉法即位伊始就派人向元朝进贡,并顺利取得了“麓川路平民总管府总管”的头衔。然后,他就利用这个合法身份,逐步实施统一计划,实力不断壮大。元朝政府曾试图派兵镇压,却以失败告终。1355年,元朝政府只得封授他为“平缅宣慰使司的宣慰使”.


  思汉法统治时期,麓川的疆域极其辽阔。据《百夷传》载:勐卯果占壁,“其地方万里。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剌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西北则西番、回纥”.据明史记载,陇川、干崖、南甸、芒市、湾甸、镇康、云州、孟定、耿马、威远、景东、马龙他郎甸等地原来都曾隶属麓川。在麓川鼎盛时期,麓川周边几个小国也是其势力范围,被迫对其称臣纳贡。据《麓川思氏谱牒》记载:“邻境小国闻之,相属称臣纳贡,有暹罗、景线、景老、整卖、整车、车里、白古诸部”,“是时,天竺之卫萨利国、邦特章邦乃公国、邦特利菩国、中国先后入贡”.当时靠近缅甸一侧的孟养、木邦等地也一度属于麓川的势力范围。

 

 

  明朝和麓川矛盾的激化

 


  思汉法去世后,家族内部争袭王位,致使麓川政权日益衰落。和云南毗邻的景东陶勐和摩沙勒土官趁思氏家族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先后宣布脱离麓川王国,随即归附明朝。明朝驻守云南的总兵官沐英立即应允封官,并派军队前来镇守。麓川王室立即决定发兵征讨这些离异的土官,从而引发麓川与明朝之间的军事摩擦,先后爆发了景东之役、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这三次战役。


  景东之役景东原来是傣族聚居区,元朝曾设置景东府,后来在思汉法东征时被麓川占领。1382年,景东陶勐俄陶宣布脱离麓川,归顺明朝。麓川决定对景东进行惩罚。1385年,景东之役爆发。麓川获胜,并再次夺回景东。


  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摩沙勒之役和定边之役都发生于1388年。摩沙勒一带自元朝末年被麓川夺得。后来由于明朝对麓川的势力心存顾忌,于是逐渐采取了削弱麓川势力的策略。明朝政府采取了发动并支持麓川边境地区的土官脱离麓川、归附明朝的策略,并成功地说服原属麓川的景东、摩沙勒一带的土官归附明朝。麓川政权察觉了事态的严重性,认为边境地区的逐渐瓦解势必影响到政权的稳定。于是麓川在惩治景东未果后,又发动大军对摩沙勒进行征讨,试图平定边境地区。明朝政府也派兵进行阻击,因此爆发了摩沙勒之役。麓川在摩沙勒之役中取胜,致使原已归附明朝的土官再次跟随麓川与明军交战。随后,麓川和明军在定边交战,明军用火器击溃了麓川的象阵,麓川大败,这就是历史上的定边之役。


  从1399年至1413年的14年间,麓川最大的事件就是领地不断瓦解,这就是麓川历史上的“析麓川地”事件。据《明史??沐英传》记载:“建文元年(1399年),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于怒江之西,置屯卫千户所戍之,麓川遂定”.麓川领地的瓦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世袭土官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脱离麓川;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对叛离者予以支持。明朝的“析麓川地”策略极大地削弱了麓川的势力,至思亨法(思行法)统治末期,麓川实际控制的领地仅剩下陇川、瑞丽、芒市、遮放及部分边外地区,麓川开始走向衰落。

 

 

  明朝三征麓川

 


  1413年,思昂法(思任法)继承麓川王位。思昂法从开始执政就积极筹划逐步恢复麓川祖辈的版图。他先收复周边故土,然后进攻孟养,最后进军勒宏地区。随着领土的扩大,麓川的实力逐渐增强,与明朝的矛盾不断激化。


  在如何处理与麓川的关系问题上,明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这两派之间的争执。主和派以刑部右侍郎何文渊、翰林院侍讲刘球为首。何文渊上疏反对发兵征讨麓川,理由是麓川不过是“弹丸之地”,“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若宽其斧钱之诛,兴我羽旄之舞”,认为只需派一名官员,“宣扬圣化”,使之感恩戴德即可。刘球也建议“终宜缓诛”,理由是“王师不可轻出,夷性不可骤训,地险不可用众,客兵不可久淹”;他特别顾虑南北形势,指出“江南近年水旱相仍,军民俱困,若复动众,恐至纷挠”,“至于瓦剌,终为边患”;担心“移甘肃守将以事南征,卒然有警,何以为御”?建议派员率军于金齿等处屯田,“且耕且练,广其储蓄,习其水土”,然后联结诸部,伺机进退。然而这些意见遭到以太师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王骥等为首的主战派的拒绝,理由是“麓川之征已有成命,难允所言”.当时明朝正统皇帝年幼无知,由太监王振专权。王振急功好利,“欲示威荒服”;而王骥又“欲自效”而投靠他。于是,主战派的意见得以施行,明朝政府随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麓川之役。


  一征麓川正统六年(1441年)二月,明英宗诏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发兵15万,出征麓川。五月,兵至云南,战大侯州,攻上江寨,破沙木笼山,思任发败走,“于是献捷于朝”,这就是一征麓川。


  二征麓川此后,思任发之子思机发“图恢复,据麓川,出兵侵挠”.于是,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复命定西伯蒋贵充总兵官,率兵5万,再征麓川。王骥趋者阑,“破之,机发脱走,俘其妻子部众,立陇川宣抚司而归”.


  三征麓川但“机发据孟养自恃,时服时挠,总兵官沐斌追击”,“终不出,潜匿孟养”.于是,“帝以斌师出无功,复命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务军务,都督同知官聚佩平蛮将军印,率南京、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官军土军13万人马往讨之”.时为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次年春,明师攻破鬼哭山大寨,得积谷四十余万石,思机发逃走,明师逾孟养至孟那,“诸部皆震怖,曰: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天威也”.但思任发少子思禄仍拥众据孟养为乱,“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约: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乃班师,捷闻”.这就是三征麓川。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明朝政府军战斗力究竟如何
  • 古时火箭漫谈:明朝已用火箭载人升天
  • 月饼由胡饼演变而来? 明朝时成中秋节日食品
  • 申时行玩拆迁
  • 明朝太医院分科接近现代医院科室设置
  • 明清时期的眼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