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兵是一门艺术。叶剑英元帅曾指出:“带兵、练兵、用兵是军队工作中带根本性的三个问题,三者相互关联,带兵第一,兵带好了,才能谈到练兵和用兵。”刘伯承元帅也指出:“军队干部的‘才',就是要学会养兵、带兵、练兵、用兵。”带兵之道,贵在知兵。诚如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连长,一个指导员,不知道每一个兵的情况,当什么连长,指导员!一个军长,不懂得连队,怎么指挥这个军!更不要说师、团干部了,所以军、师、团的干部,要下连队当兵,懂得自己的连队!”
士兵是基层建设的主体,他们身上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与力量,“知兵”能够掌握实情、拓宽思路、凝聚力量,赢得带兵育人的主动权。对于基层军官来说,如何做到“知兵”呢?
首先要知兵之情。“80后”的干部带“90后”的兵,是当前基层连队的普遍现象。如今的士兵,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富有朝气和活力。他们步入军营后,对紧张的军队生活和教育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渴望得到干部骨干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带兵人要深入研究士兵的性格特点,深入士兵之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层次等,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而是一味用自己的观点与价值观去衡量与管理,必然会产生矛盾,甚至会给以后的管理教育埋下隐患。
其次要知兵所想。基层军官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士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集体的共性与个体的特性。这样,士兵才会视干部为知心朋友,掏心窝子,带兵者才能知道士兵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地做好工作。
近年来军官队伍中直接从地方院校毕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青年军官为军队增添了新鲜血液,大大改善了军队干部的知识结构,但不少人身上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缺乏士兵的体验,与士兵感情上有一个进一步融洽的过程。因此,基层军官尤其是地方大学生军官,更应该及时补上知兵这一课。要善于在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士兵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此基础上,经常与士兵家长保持联系,向家长介绍他们在部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赢得家长的支持。
基层军官是连队的当家人,要学会做士兵的兄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后勤和装备技术保障等工作中基层军官都应努力做到“知兵”,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军官之间也要加强互相沟通、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在工作上形成共鸣,对待士兵入党、考学、评功评奖等敏感性问题,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办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贴近士兵,关心士兵,做到真正知兵爱兵带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