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法国医生贝熙业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边留影
第一次站在北京西山林海中贝家花园的南楼平台,59岁的让·路易·贝熙业感觉像是做梦一样。
1913年,让·路易的父亲、40岁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举家来到北平开办医院,后来又到协和医院当大夫,是北平远近闻名的名医。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儿子小贝子承父业,作为一位心脏病学专家,用为父亲当年服务过的北安河村居民义诊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跨越父子两代、中国与法国的时空对接。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访问时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接受完习主席的接见,小贝专程从法国飞往北京参加4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开机仪式。
这部纪录片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导演张同道带领创作团队先后3次赴法国深入调研,首次披露珍贵信件手稿200余封,还查阅资料1000余卷,档案资料800余份,收集图片1500多张,访问当事人、见证人、专家100余人次,翻译法文图书40余册50万字。
1923年,贝熙业的妻子病故,小女儿又染上肺病。他因此租下了空气新鲜、地辟幽静的京西阳台山鹫峰脚下的一片山场,建起了中西合璧的别墅山庄,人称“贝家花园”.很快,贝家花园也由最初的疗养之所,变成了当时法国精英社交活动的“文化沙龙”.史料显示,获得过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就是在贝熙业等人的陪同下周游中国,并以横越戈壁大沙漠的经验和京西妙峰山庙会为背景,写下印象派长诗《远征》。历尽10年心血校译《红楼梦》法文版的铎尔孟,当年也是贝家花园的座上宾。也正是在这里,贝熙业见到了中国教育家李石曾和蔡元培。
“那个时代,法国人来中国寻觅古典与梦幻,而中国人去法国向往的是现代与现实。贝家花园记录的,不仅仅是这几个人的故事,更是一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张同道说,也许就在某一次闲谈中,他们开始了中法大学的创建,开始了勤工俭学运动,开始了西山温泉的现代化运动,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做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事情,很多都在改变着中国的命运,比如送2000个中国留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十几人后来成为中共领袖,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当时志在改变中国命运的青年。
酷似欧洲古城堡的碉楼,是当年贝大夫给当地百姓看病的地方。碉楼正门上挂有石匾“济世之医”,字迹已不分明,那是李石曾夫妇赠送给贝熙业的。在北安河地区,70岁以上的老人里很多都曾接受过贝熙业的免费诊治,或亲眼见过贝熙业这个“高高的个儿、白皮肤、黄头发、和蔼可亲的老头”为人治病的情景。
抗日战争期间,贝熙业充分利用他的洋面孔和高职位,经常到前线救助伤员,为八路军疗伤治病,为前线运送药品。当时,他已年近七旬,曾骑着驮满药材的自行车,从北平城里出发,骑行30余公里,把药运送到西山附近;后来他又买了汽车,将药材、器械从日军占领区送往八路军所在的晋察冀边区。据一些“老革命”回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贝家花园还曾做过我地下党的联络站,架设过我党的秘密电台,我党一些高级领导和伤病员还曾在这里秘密休养和接受贝大夫的诊治。
1954年,82岁的贝熙业回到家乡法国奥维涅,手术刀改为斧头,伐木砍柴,和年轻的中国妻子吴似丹过起了农民生活。第二年12月,贝熙业传奇般地喜得贵子。贝熙业去世的1958年,让·路易才3岁。
为保留这一见证中法友谊的遗存,2011年6月贝家花园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3年得到修缮。被历史尘封的贝家花园,将作为中法文化交流博物馆重见天日。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