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办法。”赵浩生似乎已有考虑,“冷战时期,苏、美两国,为了防止在紧迫情况下出现误断,导致难以挽回的事变,或对非常变故紧急协调,建立了一条‘热线',有些迫在眉睫的危机,只要一个电话便解除了。”
杨尚昆说:“这个办法不错,例如每当我们在闽、浙一带搞军事演习,台湾总要紧张一阵,以为我们要对台湾有什么举动。如果有热线,一个电话过去,告知是例行的演习,就可避免一场虚惊。建热线,我们这边是没问题,可不知那边怎么样?”杨尚昆的这番话应该是很快就传递到了台湾,但后来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在中国大陆“下海”
赵浩生告诉笔者他始终记得,母亲去世那年,他带家人奔丧,长大的儿子严肃地提问:“解放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在中国?”这一问给他很大震动,他自问:“当别人为改变自己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艰苦奋斗时,你在做什么?”
于是,他辞掉一直不愿舍弃的耶鲁大学教职,接受一些跨国公司顾问的聘书,为其与中国开展贸易投资业务做政策咨询;他在日本金融界讲演,以翔实的材料为依据,分析中国经济、政治走向,日本银行界应取的对华态度……20世纪90年代初,赵浩生向妻子“要”了数十万美金,投资中国的两个乡镇企业。一个是北京丰台的光明电器开关厂,生产普通的民用产品;一个是深圳的福斯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他在中国“下海”了。虽说身兼两个董事长,但他对经营之事基本不插手,更多的是把一些西方经营管理理念介绍给中国。
一次,赵浩生得到一部语音版的宏观经济管理新着,他听了听,觉得这些西方的新见解,对中国经济发展不无参考价值,来中国时便带在身上。刚到中国,恰巧赶上一个宴会,朱镕基也在座。以往每逢这种场合,只要他们发现了对方,总会在祝酒时互致问候。
赵浩生径直走向朱镕基的座位,朱镕基看见赵浩生,说道:“我已经看见你了,想给你写个条,还没来得及。”“你想写什么呢?”“想问你办企业发财了没有。”朱镕基言毕笑了笑,把他介绍给坐在身边的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
赵浩生随后掏出了那部新着,概要地介绍了几句,递给了朱镕基。朱镕基说:“我已经听说过这种语音版的书,可还没有见到过,谢谢你这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好的礼物。”
劝说董建华参选香港特首
在1997年到来前夕,全世界的眼睛都转向了东方,在英国治下有150年左右历史的香港将回归中国。时时牵挂着祖国的赵浩生,自然更不可能在此刻袖手壁上。
1996年9月,香港“特首”竞选之事已经沸沸扬扬,但人们揣测的大热门董建华,却一直没有就是否参选明确表态。几个月来,赵浩生和几位董家的旧识一直在对董建华进行劝说。这种历史机遇不说千载也是百年难逢的,而董恰恰具备良好的条件,让这种机遇失之交臂,而不挺身有所作为,太可惜了。
然而董建华却屡屡强调自己长期经营实业,不准备全身心介入政治;再者自己的企业有3000员工,他不能抛开他们,他认为自己还是以企业经营者终其一生为好。经反反复复做工作,董建华才不那么截然拒绝了。
赵浩生为董建华作了分析,说他参选有五大有利条件:“首先,你是在香港成长起来的,熟悉香港,现在强调港人治港,你持的是香港永久性护照,无懈可击;第二,香港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你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熟悉了解英国,一方面,你同英国各界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倘若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做什么手脚,玩什么花样,欺瞒不了你这个留英生;第三,香港是个商业城市,不是政治城市,当然现在有人想把她搞成政治城市,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而你在商界经营多年,精通商业的运作和管理,且在商界有一定的威望;第四,我认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使香港、澳门回归,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以这一方式统一台湾,你父亲开创的’东方‘事业,与台湾商界有联系,你个人在台湾也有人缘;第五,是句玩笑话,你出生在上海,现在中国上层领导人大多在上海工作过,中国有句关于老乡的俗话,所以你同他们容易打交道。”
那年的9月16日,董建华约赵浩生在香港见面。见面时,董建华递给赵浩生一份书面声明,要他看一下,说他已经决定参选。赵浩生看了声明,认为写得很好,言简意赅,建议他尽早刊登出来。不久,董建华决定参选的声明就见诸报端。
作为赵浩生的老朋友,笔者还知道,他协助董建华,对出任特首后的第一次访问美国做了十分周密而精细的设计和筹划。
从2002年起,回国探访对年高体弱的赵浩生已是有心无力。2012年6月,赵老与世长辞。
今泉智惠女士此次来华前,收到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给她的信。朱镕基在信中说:“浩生先生与我国几代领导人保持深厚友谊,为中美文化、经济等方面交流,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