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五百罗汉堂内景
华林寺的前世今生
五百罗汉堂是华林寺重要的殿堂。要讲清五百罗汉的历史,必须先追溯华林寺的来源。华林寺的前身是西来庵,西来庵的创建者为菩提达摩。他是南天竺(今印度)香至王第三子、西天禅宗第二十八代祖。他遵师遗训,乘坐大船,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在今日被称之为西来初地的地方登陆,结草为庐,建“西来庵”,聚徒“传宗弘佛”
达摩后来北上。在他建西来庵后1100多年的清初,禅宗临济宗第32世传人宗符禅师在西来庵,一边传法讲道,一边募集资金,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对西来庵进行大规模扩建,引入河流为功德水,植林木为只林园,首建大雄宝殿、达摩堂等。改庵名为华林禅寺;康熙四十年(1701年)华林寺内建造了用星岩白石结砌的舍利白塔,塔基埋藏了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22颗,从外至内用石、木、铜、银四重套盒贮放。(后来经我与黄汉纲先生深入考证,确认其为释迦如来佛真身的佛舍利子。并把它们从隐踪多年濒临消失中抢救回来,保藏在华林寺里。)到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祗园和尚奉朝廷诏命,以持续五年之努力,建立起规模宏大的五百罗汉堂和五百罗汉像。
五百罗汉的兴建
兴建五百罗汉堂及塑像不是件易事。它须遵循佛学内涵、佛教信仰要求。
罗汉,乃阿罗汉的简称。梵语是Arhat,初译应真,后译为杀贼、应供、无生等。依据《大智度论》、《大乘义章》和《翻译名义集》等书翻译,“贼”是指烦恼。人生在世,难免烦恼多多,特别是见、思所生的二惑,如同贼一样偷去人们的清静。得道的罗汉是佛教修行中声闻四果之一,能驱除这些烦恼,所以称为“杀贼”.“应供”是由于罗汉修行取得的果位,达到断尽一切烦恼,证得尽智境界,因而受到人类和天神的供养。“不生”又称“无生”乃指罗汉已证入涅盘,获得解脱,不再受生于欲界、色界、五色界三界之中。五百罗汉,为佛经里常提及的五百仙人,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这是第一个不能随意塑造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它必须依范本来塑造。在当时到哪儿去找范本呢?全国各地、尤其是广东虽有不少庙宇塑有五百罗汉像。但它规模太小,或壁塑、或倾圮。只园和尚决定到全国各地考察。据南海罗文俊撰华林寺《五百罗汉碑记》记载,只园“行坚苦,精进上乘。既面杖参方,遍历燕齐吴楚诸名刹,及游武林,礼应真于净慈寺”.他认定净慈寺内的五百罗汉最佳。
为什么呢?因为净慈寺塑造五百罗汉有很悠久的艺术传统。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钱懿王开始,到南宋高宗历朝历代,皇帝亲自下诏督建。保留的塑像不仅造型艺术高,而且各尊罗汉名号均有来历、依据。均出自于《吴新兴寺崇福院五百罗汉碑》,南宋时净慈寺还得到高宗亲临察看,下诏命湖州佛智寺道容来杭,由其聚集工匠、主持重建殿宇,五年而成。其功业卓着者为依据《涅盘经》塑五百罗汉。塑像全出一僧之手,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是极其珍贵、高超的艺术品和佛教供品;所建田字殿,能恰到好处地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成为一大奇观。基于上述原因,祗园长老便把这五百罗汉像的容貌仔细描绘下来,“归而模塑”,另筑田字殿供奉之。回穗后,他雇请一批技艺高超的民间雕塑家,依他描绘的五百罗汉像,以古代传统“干漆夹纻”工艺塑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足足花了五年的功夫,至清咸丰元年(1851年)才告竣。所谓“干漆夹纻”,亦称“挟纻”,是古代一种独特的塑造佛像的方法。其工艺大概是先造泥塑像为胎,后用麻片和漆层贴于胎面模出形状,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将泥模取出,制成中空的佛像。它有利于长久保存,搬运起来方便。其工艺制作上由48道工序组成,经多种工艺处理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像厚之处,“干漆夹纻”有5-6层,薄处也有3-4层。最多达13层。塑像完成后,便被整齐有序地供奉在田字殿内的回廊四周,聚以数尺高的砖座上。体形与普通人一般大小;尤其精彩的是他们的神态,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有的低眉合十,有的笑逐颜开,有的安详静坐,有的怒目圆睁。其中有一尊特大,叫“成就佛”的。他皇冠龙袍穿戴,大有君临南面之势。还有一尊袒腹罗汉,面露笑容,肚脐夸张得特别大,直径达寸余,深亦及寸。相传摸此脐,即可添丁的习俗。它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其左右还有4个雕塑精美的小像,亦代表多子多福之意。具有深刻的民俗学意蕴。特别出奇之处,是他们中既有中国、印度、日本僧人,还有西洋僧人。有个“善德尊者”,头戴阔边帽子,身穿西服蹬革履,唇颌间胡须墨浓,他就是宋末元初被元世祖召询、授以枢府等官职,在中国20多年才回国的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回国后撰写了一本盛赞东方之繁华富庶的书;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影响。为纪念他,把他列入五百罗汉之一,供奉在三宝佛左边。更加有趣的是,还供奉有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这两位罗汉。并把他们列在三宝佛龛之前。为何这两位帝王也列座于罗汉行列?我想,可能是他们都笃信佛教,身后希冀成佛,于是便利用天子权威,硬是挤进来的,不过民间雕塑家却大胆地开了一个玩笑;在康熙脸部添加几点隐约的麻点,以此表示讽刺和嘲笑,显示出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斗争精神。堂中央有一座高达4米、重750公斤的铜制阿育王塔。这是清初为纪念护法大王阿育王而建造的塔的四面环铸主体佛像,塔脚铸有面塑浮雕,还有“风调雨顺”四大护法天王护卫其间,造型美观庄重。“文革”期间,此物不知所踪,现仅余“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是我在区政协任职期间,为寻找阿育王塔下落而附带寻找到的,现藏六榕寺。这些都是华林寺极有价值的文物。
清同治五年(1866年)。只园突然去世。勤安向朝廷提出,请赐皇家印刷的佛经《龙藏》,朝廷随后颁诏,准藏御赐佛经《龙藏》1300卷和8件珍宝。勤安随后从水路把它们运抵回寺,在罗汉堂内辟尊经阁收藏。所谓《龙藏》,又名《清藏》,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于雍正十三年开始雕版,乾隆三年(1738年)竣工。共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当时共印了100部,颁赐京内外各寺入藏。这是一部体系完整、数量庞大、分类细密、内容深奥的经典。不但是佛教徒学佛修道的教科书,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一大奇观,是华林寺珍藏的宝典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