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本败局已定、还未投降之际,国共双方就已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大地。此时,国共双方想到了同一个人--囚禁中的张学良。
第一张牌:张学铭对应张学思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内让张学良率兵回师东北的呼声很高。但蒋介石担心张复出后失去控制。正在蒋介石左右为难之际,中共向蒋介石提出了建议,请张学良回东北执掌大局。此提议让蒋介石马上想起西安的枪声,他瞬间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并为防止意外,将张学良秘密押送台湾。
蒋介石亮出了张家的另一张牌--张学铭。张学铭是张学良的同母兄弟,从政多年,在东北上层人士中具有较大的影响。蒋介石特意任命张学铭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议室中将主任等职务,期望利用其知名度打开接收东北的局面。然而,张学铭拒绝了蒋介石的任命--蒋介石委任的3个职务都离不开 “参议”二字,让张学铭看到任命背后的不信任。
中共打出的是张家另一张牌--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张学思早在1933年就加入共产党,1945年被派回沈阳后,未满30岁的张学思被任命为辽宁省主席兼辽宁省军区司令,军政大权一把抓。张学思上任之后,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他利用张家的旧关系,筹钱、筹粮,安定地方人心,迅速赢得了东北群众的好感,为中共接收东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张牌:张学良旧部
国共双方为了在东北占据优势地位,在第二轮较量中,分别打出了张学良旧部--原东北军将领这张牌。
张作相、何柱国、马占山等原东北军高级将领都是蒋介石争夺东北打出的牌。张作相是辅佐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的重臣。东北沦陷后,张作相客居天津。接到蒋介石重回老家任职的邀请,张作相答应出山。但他没有想到,蒋介石只给了他一个连带兵团长都不如的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的职务,顿时灰心至极。
何柱国在东北也颇具影响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希望利用他与苏联将领洽谈苏军撤退及接收东北事宜。不料,何柱国在一次晚宴上多喝了酒,眼睛突然失明,未能赴任。
马占山是颇负盛名的抗日英雄。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1946年10月又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马占山回到沈阳后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照理说应该受到特别重用。然而,当时东北剿总副司令一大堆,马占山权力最弱。
中共起用的是原东北军将领万毅和吕正操。万毅做过张学良的少尉副官,1938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中共任命万毅为纵队司令,率领4个团开赴东北。万毅到达东北后,林彪马上让万毅出任四野中绝对主力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的政委。
与此同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吕正操在1945年10月也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全权负责东北的铁路运输。吕正操充分利用自己曾是张家人的特点,和铁路上的人搞好关系,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第三张牌:东北籍知名人士
东北籍社会知名人士在东北各界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强大的号召力。所以,国共在第三轮分别打出了与张家关系密切的东北籍社会知名人士。国民党方面派出东北元老级人物莫德惠,共产党方面则派出了高崇民。
莫德惠早年因协助张作霖吞并吉林而声名鹊起,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威望。重用莫德惠,按理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实际情况呢?1945年10月,蒋介石任命莫德惠为东北宣慰使。宣什么?慰谁?不知道。
反观中共方面的高崇民,早年在西安时是张学良的心腹,被共产党派回东北后,即担任了安东省主席,主持一方大权。一个宣慰使,一个省主席,无需多言,国共双方的高下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