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戏剧之争

时间:2014-07-18 08:30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张耀杰 点击: 载入中...

  1918年6月,由胡适轮值编辑的《新青年》四卷六号(即“易卜生号”),在通信栏中以《新文学及中国旧戏》为标题刊登了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四年级学生张厚载的来信,以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的分别答复。


  新文化运动的四大名人与一位大学生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北大教授与<新青年>》一书中记录了这场争论的详细过程。


  张厚载1918年是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四年级学生,从中学时代起就是林纾的亲信弟子,同时又是一名京剧爱好者。


  他在以笔名“豂子”给《新青年》的来信中写道:


  记者足下:仆自读《新青年》后,思想上获益甚多,陈、胡、钱、刘诸先生之文学改良说,翻陈出新,尤有研究之趣味。……盖凡一事物之改革,必以渐,不以骤;改革过于偏激,反失社会之信仰,所谓“欲速则不达”,亦即此意。改良文学,是何等事,决无一走即到之理。先生等皆为大学教师,实行改良文学之素志,仆佩服已非一日。但仆怀疑之点,亦不能不为胡、沈诸先生一吐。


  张厚载的“怀疑之点”,其一是胡适和沈尹默等人的白话诗“弃中国固有之诗体,而一味效法西洋诗,是否矫枉过正?”其二是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对于传统戏曲的相关评价,有没有体现“中国戏曲”的“真精神”?


 

 

首战《新青年》

 


  胡适在答复张厚载的“跋”中写道:“豂子君以评戏见陈于时,为研究通俗文学之一人,其赞成本社改良文学之主张,故意中事。但来书所云,亦有为本社同人所不敢苟同者。”


  与胡适的为人为善、立异求同相比较,钱玄同回应的却是党同伐异的言语:“我所谓‘离奇’者,即指此‘一定之脸谱’而言;脸而有谱,且又一定,实在觉得离奇得很。若云‘隐寓褒贬',则尤为可笑。……这真和张家猪肆记卍形于猪鬣,李家马坊烙圆印于马蹄一样的办法。哈哈!此即所谓中国旧戏之’真精神‘乎?”


  刘半农的答复与钱玄同高度一致:“平时进了戏场,每见一大伙穿脏衣服的,盘着辫子的,打花脸的,裸上体的跳虫们,挤在台上打个不止,衬着极喧闹的锣鼓,总觉得眼花缭乱,头昏欲晕。”


  作为《新青年》掌门人的陈独秀基于全局考虑,在答复信件中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了愿意探讨下去的理性态度:“尊论中国剧,根本谬点,乃在纯然囿于方隅,未能旷观域外也。……演剧与歌曲,本是二事;适之先生所主张之’废唱而归于说白‘,及足下所谓’绝对的不可能‘,皆愿闻其详。”


 

 

再战《晨钟报》

 


  《新青年》只是为这场争论起了个头,与杂志的出版周期相比,每天出版的报纸显然更适合这类问题的争论。接下来,《晨钟报》在1918年8月22、23、24、25日的“剧评”栏目中,以《评剧通信》为标题连续刊登了胡适与张厚载的来往通信,将争论引向了深入。


  胡适在通信中公开表示说,钱玄同等人对张厚载一味乱骂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损《新青年》杂志的正面形象。由钱玄同轮值编辑的《新青年》五卷二号,随后又以《今之所谓“评剧家”》为标题刊登刘半农与钱玄同的来往通信。


  刘半农在来信中表示要借阅上海《时事新报》,因为听闻上面有位马二先生为张厚载抗辩,他预备撰文还击。钱玄同在回信中先是借胡适的话语表明态度:“适之常说一句话,叫做’不值得一驳‘,这话很有道理。我现在仔细想来,老兄今年春天打起精神答王敬轩的信,后来为了《灵学丛志》,百年老兄与我三个人又用了气力去驳斥他,实在有点’不值得‘.”


  接下来,钱玄同笔锋一转,公开表示了对于胡适“前次答张豂子信”的不予认同:“我与适之的意见却有点反对。我们做《新青年》的文章,是给纯洁的青年看的,决不求此辈’赞成‘.……我记得十年前上海某旬报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尊屁篇》,文章的内容,我是忘记了。但就这题目断章取义,实在可以概括一班’鹦鹉派读书人‘的大见识大学问。”


 

 

“双簧”对“双簧”

 


  1918年9月,以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研究系报刊《晨钟报》被北京当局予以查封,直到年底才改名《晨报》继续出版发行。


  但讨论并没有因为《晨钟报》被查封而结束,张厚载转移阵地,于10月27日在同属研究系的上海《时事新报》“剧坛”栏目发表了《豂子戏园改良之主张》一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持“剧坛”的该报编辑马二先生(即冯叔鸾),于10月31日发表《致豂子书》,声称自己为张厚载帮腔只是学理研讨,自命头脑复杂的文学改良家钱玄同、刘半农,没有看到原文便臆断为“不值一驳”.钱玄同与刘半农的来往通信,其实是一吹一唱的双簧戏。


  11月10日,该报又刊登张厚载的《豂子答马二先生书》,说是“双簧”二字形容得妙,这种一吹一唱的办法,空洞而无着落:“统括他的意思,不过是不屑于跟我们说话而已。”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张厚载、冯叔鸾与钱玄同、刘半农之间以“双簧”对“双簧”的态势。


  与此同时,《时事新报》的另一副刊专栏“学灯”也加入论争,说是北大师生的气质,当为一国学风之模范;而“最近大学中有一班乱骂派读书人,其狂妄乃出人意表,所垂训于后学者,曰’不虚心‘,曰’乱说‘,曰’轻薄‘,曰’破坏‘,以此为模范,诚不如其无。”


  一场关于戏剧的争论至此才渐渐平息下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近代中国第一大刊"东方杂志":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