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的硝烟散尽之后,邓氏一族历经五代至今。作为邓世昌的玄外孙,叶伟力清楚,纵使还怀有英雄情怀,也不大可能再有外高祖那般浴血黄海的机会。但他仍不满足于仅是相貌上的相近,更想将家族血脉中的那份性情继承下来。
120年后的今天,当叶伟力有机会遇到其他北洋舰队的后人时,他开始想将这些人聚拢,以各自家族的过往为基准,说说那些先辈、那段历史。他表示,自己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甲午战争的将士后人。
命运交集 谨记甲午众先辈 邓世昌战友后人再聚首
在1867年1月6日的那个清晨,福州城南定光寺,初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借庙内的空房开课。邓世昌等一干同龄人安坐屋内,阵阵英文伴着暮鼓晨钟诵读而出。
此后经年,青年们又赴异域求学、接舰,力促北洋水师成军。当威海卫的最后一声炮响过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喋血疆场,一些仍继续活跃于军政界。但谁也没想到,120年后,各自家族的后人重又找到命运的交集。
从今年初开始,找到叶伟力的记者逐渐多了起来,人们想从他口中听听,自甲午年伊始,家族所发生的种种。而叶伟力也从来访者口中得知,不少外高祖邓世昌战友的后人,也谨记着先人的历史,甚至就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
一个“中国近代海军后裔联谊会”的微信群应运而生,目前船政学堂首批学员邓世昌、刘步蟾、林国祥等的后人,均加入其中。叶伟力特意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了“阳光海洋”,以此明志自己的胸怀。
在微信群里,丁汝昌的后人赵怀民介绍,自己正为纪念甲午战争的作品集征图片。叶伟力听罢,立刻贡献出自己手头的资料,并联系邓世昌纪念馆帮忙协调。
“可能经历了各种蜿蜒曲折,但大家都用各种方式将先辈的故事传了下来,如今我们又聚到了一起。”叶伟力说,这也是他一直的梦想。因为当年如果没有这个大群体,也不可能有甲午年间的那场激战。
初见祖先 连环画上找形象 看《甲午风云》热血沸腾
在邓世昌出生那年,其父的茶叶生意已经做到了津、沪甚至香港等地。这个在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市海珠区)诞生的男婴被取名“世昌”,寓意家业的昌盛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
在1961年,叶伟力的降生地则是在北京鼓楼附近的胡同内。在甲午战争后的数十年沉浮中,邓世昌二女儿的后代,起先于上海生活,随后又在建国后移居北京。
但就像邓世昌幼年时即被要求学习英文一样,“外文”的传统在后辈中也一直被保存下来。叶伟力的爷爷叶裕芳和父亲叶兆麟同样学习英文,其父更是在交通部干部学校远洋班教授中国远洋公司海员英语。“爸爸那会儿的做派还是很洋气的,总是穿西装、听英文广播。”他回忆说。
记忆中,叶伟力初见邓世昌是在那本《甲午海战》的连环画中,父亲指着书中人物对他说:“看,这就是咱们家祖先。”
在叶伟力出生不久,那部影响深远的电影《甲午风云》也和世人见面。小学时代,交道口附近的一家影院内,叶伟力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祖先的形象。
“紧张,就是紧张。”叶伟力承认,彼时的他对于那场海战和先祖的作为还是懵懂的,但隐约已经觉出,屏幕上于风浪中昂首的男子与自己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当那句着名的台词“撞沉吉野”喊出时,叶伟力甚至觉得,自己的热血也在跟着沸腾。
也就在《甲午风云》上映后不久,父亲叶兆麟深受触动,将包括邓世昌夫人照片原件在内的一干遗物,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叶伟力提供的博物馆回信中清楚地写道:“我们对您这种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精神深为敬佩,此致谢意。如有时间,也可来我馆一谈。”
邓世昌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化身行动 策划战争专题片 其中一集为“甲午海战”
在1991年的一个清晨,叶伟力驱车第一次来到了威海。环翠楼公园的海岸边,邓世昌的铜像巍然屹立,于波浪中英勇救主的太阳犬,亦未离开半步。
叶伟力背靠着外高祖的铜像,久久不愿离去。远处的海平线上,第一抹霞光洒向刘公岛。近百年前的那个9月,北洋水师惨败大东沟海战。残存的舰只退避于此,但这当中并不包括邓世昌所辖的“致远”号。
“当时我感觉自己的心被撞了一下,像在和他对话。”对于叶伟力来说,那个清晨让他多年对先辈的积累,有了迸发的出口。“可能也就从那天开始吧,我决定要做些什么。”
叶伟力不再满足于单纯收集史实资料,因为从事影视文化工作,在他的策划下,一部名为《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的系列专题片应运而生。
“这里面有我的军人情怀。”在这部介绍人类历史各次战役的片子中,叶伟力特意将其中一集的位置留给了“甲午海战”.
“血泪里起飞,炮火中穿过。”这是专题片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叶伟力觉得,以血脉中继承下来的性格,他能够理解当年外高祖所做出的选择。
坠身入海后,邓世昌执意不接抛给他的救生圈,随后按下爱犬,一起沉入碧波。“可能我们整个家族的人性格都是如此,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和周围的人一起牺牲。”
叶伟力与表姑邓立英恢复联系后,作为邓世昌的曾孙女,老人的信中写道:“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流着同样的血脉。”
力挺先辈 支持复制“致远”舰 船上将士都是英雄
在邓世昌战死沙场前,他已与南洋水师的叶富联姻。其追悼会上,女婿叶锦瑛特写了一副挽联:“仰懿德于高山备至提携恩义独深知半子,吊忠魂于海岳出奇勋世芳名应有颂千秋。”
邓氏一族对于祖先的谨记,就此开始代代相传。近日,当复制“致远”舰的消息传出后,有人质疑此举的耗资过多。叶伟力坚定地站在了拥护的一边。“‘致远’舰代表了那一批人而非邓世昌一人,船上200多人个个都是英雄,这艘舰代表了一种精神。”
前不久,叶伟力和另几位甲午后人受邀,参观了崔永元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多与甲午战争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及书籍。这次行程也让叶伟力深受启发。
不仅要寻找参加甲午战争的将士后人,他还圈定了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希望找到更多洋务运动参与者的后人。“有些事,不只局限于120周年的时候,是我要用一生来做的。”
“在我眼里,没看见失败,看见的只是英雄。”叶伟力坚持认为,那一辈人的命运轨迹惊人相似,带来了这个国家最需要的科技生产力,却因自身不能左右的外部环境,功败垂成。“至少,他们努力过了。”
叶伟力努力拉近着自己与祖先的距离。近年,他又与在广州的邓世昌纪念馆恢复了联系。这里亦曾是邓氏宗祠的所在,正门两侧还挂有“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
叶伟力还想着,要去拜祭一下广州天河公园内的邓世昌衣冠冢。长眠大海后,后人只得将这位战将青年时代的衣物下葬于此。“是时候回去看看了。”叶伟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