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家林白
很多人也许一直都这么认为:飞机厕所里冲掉的秽物,会直接排放到空中……谢天谢地,这绝对不是真的。
真实情况是,你在飞机厕所里冲掉的秽物其实是被储存在飞机上的一个废水箱中,等飞机落地后,才会由专用的污水处理车将其转运到合适的地点。
早期是“带盖的桶”
如果你乘坐的是一款老飞机,比如1937年款的英国休泼马林公司Stranraer水上飞机,你就真有可能是在寒冷的高空气流中“天屎散花”--因为它的客舱里就有一个“直排厕所”.
但后来为了改善如厕舒适性,航空设计师开始在机舱内布置稍微“友好”一点的厕所,比如英国惠灵顿轰炸机里就布置了一个小厕所--一个带盖的桶。不过据英军士兵反映,不到万不得已,他们都不会用那玩意儿,因为比起尿到瓶子里、拉到纸盒里,然后再打开窗丢出去,那个马桶实在是糟透了。
但一些航空先驱很快就采用英军的这个设计。
1927年美国飞行家林白Charles Lindbergh驾驶着“圣路易斯精神号”单引擎飞机用33.5小时的时间成功飞越大西洋,他因此成为各种名流的座上客。当英王乔治五世接见他的时候,根据会谈记录,国王当时曾弯下腰凑近林白问他:“我很好奇,你驾驶飞机的时候是怎么行方便的?”林白回答说:“我的驾驶座前面有个漏斗,漏斗通过一根管子接在一个铝罐上。在着陆之前,我把那个铝罐丢在法国了。”
所以,理论上林白是可以一边嘘嘘一边摆酷的。而当法国人在巴黎的航空俱乐部外面朝阳台上的林白欢呼的时候,一定不知道这个帅小伙曾在他们头顶上倒夜壶来着。
“真空马桶”民航时代才面市
到了民航时代,一架飞机动辄坐几十、上百人,靠汽油桶和纸盒子肯定完成不了任务。更重要的是,随着喷气时代的来临,民航机越飞越高。高空的低温、低氧、低压让人很难忍受,于是出现了“增压客舱”这个概念。
“增压客舱”是完全密闭的,能保证里面大约相当于3000米海拔的气压,这样乘客能舒适得多。而在高空客舱内外,就会有不小的压力差。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你没办法轻易开门往外倒东西,那会让客舱内压力迅速减小。于是最早的民航抽水马桶,其实跟我们现在家用的差不多,或者它的整个结构更像是在北京鸟巢水立方附近的可移动式厕所。为了清洁马桶和管道,减少堵塞和水垢,马桶水里还会添加一些蓝色的清洁剂。
但这种厕所毛病仍然很多。比如容易堵、老反味儿。最要命的是,它要用大量的水,冲一次马桶就需好几升水,一个航次下来,几百升水就这样被用掉了。而这些水都是飞机的“死重”,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要能少带点儿马桶水,就可以多带点油或者多拉几个客。于是,1975年,一个叫James M. Kemper的美国人获得了一项“真空航空马桶”的专利。这个设计用一个真空泵在废水箱里制造低压,当按下冲水按钮时,废水管和马桶之间的阀门被打开,马桶里的秽物会被迅速吸进废水箱,同时,马桶内壁只需用少量水清洁--真空吸力加上马桶和管道内壁的不粘特氟龙涂层让清洁变得很彻底,而且还会吸走臭气,让厕所更清新。
这个设计很成功,所以近40年来飞机上的厕所再没发生过革命性变化。唯一的问题可能是抽吸时的噪音很大,第一次用飞机厕所的朋友可能都曾被吓一跳。
“侧漏”、“蓝冰”难免发生
今天我们看到的飞机洗手间,大部分都是在飞机制造厂被模块化生产出来的。一般每个废水罐的容积是200加仑,还不到800升。通常情况下它还是够用的。一旦飞机落地,机场就会有专门的废水处理车开过来,将管道接上飞机的废水口,进行废水罐清理。
到目前为止,还没过出现飞机在空中“失禁”的报道。但是“侧漏”有时候仍难免发生。
如果废水排水口出现了渗漏,在高空低温环境下漏出来的液体会很快结冰。这也存在一种危险,一旦冰块在气流冲击下破碎并脱离飞机,就有可能撞坏飞机本身。上世纪70、80、90年代,波音727飞机曾经各发生过一起渗漏结冰撞击事件,所幸都没有造成严重损失和人员伤亡。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媒体报道的天降“蓝冰”事件已有30多起。还好,除了有“蓝冰”砸漏房顶,甚至有人好奇地舔食后造成了肉体上轻微的、精神上极大的损害之外,没有更严重的后果了。
当然,如果没有砸到飞机,这些冰块在飞机下落过程中会慢慢融化。只有冰块体积实在很大时,才有可能在飞机落地时仍看得到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