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不少小食品,与茶沾不上边,但是因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也以“茶”称谓它们,从而产生不少不是茶的“茶”.
饮茶趣闻拾珠
晋代以饮茶为“水厄”.如今家里来客皆以茶为敬,此风究竟起源于何时,尚须待考。但据《世说新语》所记,晋代不仅还没有这种风俗,而且以饮茶为“水厄”,喝茶被视作一种受罪的事情。当时有个叫王蒙的人,曾经做过司徒长史等高官,他特别嗜好饮茶,因此只要有客人来访,他就用上等茶招待,弄得那些不喜欢喝茶的士大夫们个个都以此为患。所以当那些士大夫因为公务必须去见王蒙时,都说“今日必遭水厄”.连上流社会多数人对饮茶都如此担忧,就充分说明在晋代还没有把饮茶当作习惯,更没有把茶作为敬客的好饮料。
有丧不举茶托或不用茶托。旧时代喝茶,茶杯或茶碗下面都垫有一个盘状的器皿,称之为“茶托”,喝茶时必须手提茶托端起茶杯或茶碗喝,否则就是不礼貌。但是据《齐东野语》一书记载,凡是居丧守孝期间的人,不论主宾和男女,喝茶时一律不得举茶托或不用茶托,只能单独拿起茶杯或茶碗喝茶,也就是与平日喝茶的规矩恰恰相反,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属于违礼行为。原因是古代茶托外表都饰有彩绘,喝茶时不举茶托或不用茶托,是为了避嫌,与居丧期不穿彩色衣服、不进行娱乐活动等是同样道理,其意是表示哀痛。例如宋高宗死,丧期内新皇帝宋孝宗接见大臣,赐茶都只有茶杯或茶碗,全都没有用茶托。又如有个名叫夏安期的官员,在父丧期间喝茶仍然和平日一样使用并举茶托,结果被同僚告发,受到撤职罢官的处分。
主人端茶即表示送客。明清两代,官宦或大户人家,除了上司或长辈外,如果来客不甚受欢迎或者客人长时间不肯离去,主人心里却想让对方马上走人,但自己又不便明说,于是就端起茶喝上一口,侍立在旁的仆人见了,立即大声口呼“送客”,客人只得立即起身告辞。这种习规有时也用于民间,例如主人请客人在茶馆喝茶,必须让客人先喝,即可久坐久饮,倘若主人自行先喝,那么客人就以为不受欢迎或视为送客,就会答饮一口然后礼貌告辞。
不是茶的“茶”
旧时有不少小食品,与茶沾不上边,但是因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也以“茶”称谓它们,从而产生不少不是茶的“茶”.
北方有一种炒面粥叫作“面茶”.清代有个叫方元琨的诗人写过一首《咏都门食物》的诗,其中有一句是“茶醲和炒面”.据他本人在此句下面的小注说:“炒面作糜,谓之面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洗漱后,也曾与李纨、薛宝钗一起吃“面茶”,吃得津津有味。据记载,这种“面茶”制作非常简单,就是把面粉温火炒熟,然后用开水调和,加盐或加糖后拌成稠粥状,就是“面茶”了。
还有一种面糊或米粉糊叫作“杏仁茶”.清代雪印轩主着有《燕都小食品杂咏》诗集,其中《杏仁茶》一首说:“清晨市肆喧闹哗,润肺生津味尤佳。一碗凉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诗下面有注说:“杏仁茶,以面粉及杏仁粉同熬之即成,津埠亦多有售。”
更有趣的是安徽省徽州地区,旧时还把中药称作“茶”.旧时徽州民间忌言“药”字,于是就改呼中药为“茶”,看病后凭医生所开中药处方去抓药,叫作“抓茶”,回家煎药叫作“煎茶”,药煎好后给病人喝叫作“喝茶”,连中药的剂(贴)数,比如买五剂(贴),到药店就对老板说:“抓五贴茶。”把中药别称为“茶”,除了忌讳“药”字外,还有安慰病人的心理作用。
把一些人们喜欢吃的小食品或者中药叫作“茶”,既说明人们对茶的喜爱,又证明茶是中国传统的上等饮料,更反映了中国是一个生产茶叶的大国。
树叶嫩芽制成的“端午茶”
所谓“端午茶”,其实并不是茶,而是我国北方民间在端午节前后,用几种树叶嫩芽制作成的冲泡饮料,因为采制时间在端午节前后,所以取名为“端午茶”.
“端午茶”的主要原料是柽柳、枣树和枸杞三种树叶嫩芽。柽柳又名“观音柳”和“三春柳”,主要生长在长江、黄河流域,它的叶芽嫩绿细软,味甘有微香;枣树种类很多,它的叶子可直接入口嚼食;枸杞属于茄科树种,它的果实是着名中药材,叶子也可以直接嚼食。三种树的果、茎、根、叶均可入药,它们的性味甘甜,功能都用于医治各种虚症。因此采用这三种树叶嫩芽泡饮,可以祛风湿、发疹莎,预防多种疾病,实际上属于土制的药用饮料。因为端午节前后正是比较潮湿的季节,同时也是这三种树的叶子生长旺季,所以是预防风湿病和采集这三种树叶的好时机。“端午茶”的制作分为粗、细两法,粗制法就是以火把叶焙干即可泡饮,但是不宜久存;细制法必须经过七蒸七晾,即必须蒸七次晾七次,这样才可以存放多年而不败。之所以称之为“茶”,既因为它的饮用方法完全与茶叶相同,又因为它们能够祛湿防病,同样是好饮料,反映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