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雁栖湖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4-12-24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户力平 点击: 载入中...

怀柔雁栖湖

 

    随着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作为“国际会都”的怀柔区雁栖湖也随之成了一个热词。雁栖湖地处京北燕山脚下,北临雄伟的长城,南偎一望无际的平原,水面宽阔,湖水清澈,风光迤逦,素有“京北小西湖”之称。


 

 

雁栖湖源于“雁溪河”

 


    雁栖湖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南部的雁栖河出峡口处。雁栖河原称雁溪河,属潮白河水系,是潮白河一条常年不息的支流。


    “雁溪河”之名,古已有之。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钦定日下旧闻考》载:“……雁溪河源出塞外,经神堂峪,由县东王化庄入白河。”怀柔境内自古河流纵横,清泉流淌,“奔淙远自千山落”,过境河流及本区内源河流就有20余条,其中最具水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的当数雁溪河、白河和怀河,而所有河流中以“溪”命名者唯此一条。


    据传,“雁溪河”最初称小清河,因河水清澈而得名。早年间河畔水草丰沛,每年秋冬时节大雁南飞,春分时节大雁北回,多在小清河畔栖息,所以该河又被称“雁溪河”,后谐音为“雁栖河”.它源于八道河乡西栅子村,由多股山泉汇流而成,自西北向东南蜿蜒前行。河水虽不大,但清澈见底,河水倒映着两岸的青山,景色秀丽。


    1959年人民公社初期,为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且蓄水防洪,在雁栖河出峡口处修建了一座水库,因临近范各庄乡北台上村,得名“北台上水库”.其主坝长493米,坝高31米,库容量达3830万立方米,常年水面两公里,灌溉面积达4.5万亩左右,与怀柔水库、大水峪水库合称为“怀柔三大水库”.此后经过数十年的绿化,水库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观,呈现一派绿色景象。1985年被北京市政府列为“七五”期间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因地处雁栖河出峡口处,且湖水多源自雁栖河,而每年春秋两季常有成群的大雁来湖中栖息,遂更名为“雁栖湖”.


 

 

三山环抱的雁栖湖

 


    雁栖湖镶嵌于群峰之中,东、北、西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北面是素有“锁钥重地”和“京都护神”之称的军都山脉,群山绵亘,重峦叠嶂,巍峨的长城蜿蜒于群山之中,十余座敌楼清晰可见;西面是高耸的红螺山主峰,海拔811米,“山势盘旋如螺形,山头耸出螺髻青”,险峻而壮观,千年古刹红螺寺的晨钟暮鼓与雁栖湖自然美景遥相呼应;东有历史悠久的金灯山和元宝山,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于雁栖湖东岸。据史籍记载,山顶上曾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金灯寺,与山下建于明代的普照寺共称为“金灯普照”,被誉为“怀柔八景”之一。据传很早以前,每到夜晚,金灯山顶便放出红光,如高悬之灯,映照四方。


    雁栖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湖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其水面形状酷似一只企鹅,腹向东,头向西,姿态优美,惟妙惟肖;西湖形似珊瑚,沿岸逶迤曲折,湖面平坦如镜。无论登上雁栖湖畔的哪座高山之上,均可一览山水交融所呈现的湖光山色。雁栖湖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于青山绿树之中。


 

 

戚继光主持修建雁栖湖河防口长城

 


    站在雁栖湖畔,北望河防口,目之所及的3500多米长城蜿蜒起伏、蔚为壮观。东起玉皇顶(俗称北斗峰)的长城,一直向西绵延25个敌楼,是雁栖湖畔着名的人文景观。据传,这段长城初为明代着名将领戚继光所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隆庆二年(1568年),朝廷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戚继光上任不久便奏请朝廷重修长城,以加强边关防御。朝廷很快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次年春,戚继光调配士卒、民夫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河防口长城亦在这一修筑工程之内。


    戚继光对修筑长城的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亲自监工。他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一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现象。在城墙垛口下的宇墙上,依一定的距离及地势情况设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侧城墙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强了防卫能力。雄伟的长城,随着地势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敌台、烽火台、关城等建筑,高低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清末,因年久失修,河防口长城多有坍塌或损毁,如今所见到的长城是为雁栖湖配套景观而重新修复的。游人置身于雁栖湖畔,举目即可见到雄伟的明长城遗址。


 

 

明英宗曾为雁栖古刹赐名“定慧禅寺”

 


    APEC峰会主会场位于雁栖湖核心岛上,在其西岸,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刹定慧寺,规模宏大,构筑精美。寺前建有双塔,一名“万寿塔”,一名“齐天塔”,当年巨塔十分富丽堂皇,曾为怀柔明代八景之一,谓之“定慧双塔”.


    据清康熙年间《怀柔县志》记载:定慧寺“北据景山,东倚大荆山,西接红螺寺,南望小荆山,诚为一大丛林”.相传,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太监夏时游历至此,看到这里峰峦峭拔,泉清木深,便禀报明英宗,拟建寺庙,随即获准。夏时主持修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成。传说该寺是夏时替皇帝出家的寺院,其建筑规模比红螺寺还大。附近的普照、广明、碧峰、永安、圆明、宝安等古刹均为其下院,分布于今天的雁西湖周边的山林之中。


    定慧寺建成的第二年,明英宗赐名为“定慧禅寺”,时隔两年皇上又下圣旨将一部《大藏经》赐予该寺永久保存,一时成为京城北部颇具盛名的寺院,香火极盛。


    明末清初,定慧寺因年久失修而废,仅存寺前的万寿塔和齐天塔高高耸立。民国年间,二塔相继倒塌。尽管古刹早已消失,但从明代文人冯文卿所题的《定慧双塔》诗中不难看出当年定慧寺建筑之宏伟,环境之幽静,气势之非凡:“并耸浮屠不易成,齐天高远与云平。日移倒影双双见,风送清声两两鸣。玉柱光辉栖凤翥,金瓶炫耀化龙腾。珠宫贝阙京都近,净业禅开慧眼明。”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200多年前的APEC什么样?
  • APEC知道多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