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海田子坊,小店中一排排小搪瓷杯上,印着这样的句子,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而这些搪瓷制品,大多产于山东巨野等地。与当年上海企业的产品相比,质地已经不太一样。
搪瓷,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如今,除了小店里的“赝品”,真正的搪瓷用品去哪儿了?上海的搪瓷工业去哪儿呢?
2002年,作为上海久新搪瓷厂末任厂长,谢党伟不得不接受市里产业结构调整的安排--搪瓷工业合计七个厂全部关闭结束,久新搪瓷厂和上海所有国有搪瓷产业一道,成为历史。
今年元旦开始,谢党伟在微博上推出了一个转发活动--百万人转发搪瓷百年活动,一下子掀起了几代人的记忆……
◆映射年代情结
1973年,18岁的谢党伟进入上海久新搪瓷厂,最开始做喷花工。那时候的他,是个肯动脑,又用功的小青年--如何用喷枪,上下高低、气压大小如何运用,怎样接近原稿的艺术效果,他都会跟老师傅学,外加自己反复揣摩。1978年,参加上海青工能手比赛,身材不高看起来瘦弱的小谢同志,以10分钟喷十个盆的佳绩,获得第一名。在谢党伟家,还保存着36年前他的参赛作品--闪着光泽、簇新的搪瓷盆,而比赛奖品--一个从未用过的塑料壳的保温杯,被谢党伟放在橱柜的显眼处,与一些景泰蓝制品放在一起。
在谢党伟成为搪瓷厂青工的时代,上海货正广受全国人民喜爱。销往各地的搪瓷制品,花样风格都要照顾各地群众的偏好。单以牡丹花样的脸盆为例,销往北京、哈尔滨等地的,偏重浓墨重彩,大多配以“万紫千红”“金钱牡丹”“花好月圆”图案;南方偏重淡雅清新,多销“芙蓉鸳鸯”“竹编牡丹”等类型。
当年搪瓷制品供不应求。“我们厂的职工结婚,也只能买二等品。”谢党伟说,“一等品除了上市销售以外,还出口。2002年久新搪瓷厂关闭之前,我们出口一个搪瓷盘,售价是1美元,美国人装一个镜框,当工艺品卖30美元。当时的美元与人民币兑换价是1比8,现在想来卖得太便宜了,但不管怎么说,搪瓷成了我们国家出口创汇的一个项目。”当时,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捷克斯洛伐克、尼日利亚,都有订单。
久新搪瓷厂的产品还能成为国礼。有欧美的元首到上海访问,得到一对搪瓷咖啡杯;有伊斯兰国家元首来,则得到茶杯。
久新搪瓷厂的产品,如今自然是谢党伟的藏品,但也都是他当年花钱买下的。在谢党伟的藏品中,有一个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青天白日中国国民党党徽,反面是青底白字的“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十日”,也就是1948年的“双十节”.那时候,国民党败局初定,却也不忘向久新搪瓷厂订购“国庆”纪念品。这块国民党党徽经历了“文革”岁月,能保存至今毫无损坏,极为珍贵。
◆从珐琅到搪瓷
谢党伟介绍说:“珐琅,最早诞生于古埃及,后来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又产生了许多精品。比如说景泰蓝,采用的就是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由于铜的质地比较柔软,所以在手工业时代就能拗出各种造型,并且能用于掐丝。而铁在质地上比铜硬,所以只有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奥匈帝国、德国才能发扬光大,产生了日用的珐琅制品。搪瓷作为工业品,为中国普通百姓所用,要从1914年算起。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中国制定搪瓷制品标准以前,这种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被称作‘珐琅'.至今在国外人们还称搪瓷为’珐琅‘.”
在谢党伟看来,现代珐琅工艺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的工艺品。“它们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贵和魅力。”这是谢党伟对搪瓷精品的最高赞叹。
◆为何退出市场
在谢党伟家,他拿出一个民国时期的搪瓷面盆,和久新厂后来生产的面盆做比较。他说:“后来的面盆,也就是牡丹图案的’万紫千红‘之类,我们称为’胜利式‘,我们用了很多年。这是当年经典的中国工业设计。”
最令老谢回味的,是一大批美术大师在中国搪瓷工艺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当年,程十发、唐云、屠传发、穆益林、唐逸览、陈捷、张耀兹、密金铣等艺术家都曾为搪瓷产品设计图案花形。20世纪80年代,着名的婚庆五件“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鸳鸯”“金钱牡丹” “桂林山水”畅销全国。
在谢党伟任久新厂领导期间,他曾接待过美国搪瓷协会的创始人汤普森。美国客人还在久新厂当场绘画了一个圣诞快乐的盘子,烧制成搪瓷盘。如今,这个盘子也是谢党伟的珍藏。谢党伟的儿子在意大利米兰学习服装设计,经常会有他的同学到上海来,也就慕名来到谢党伟家,探看他的珍藏。
“这些90后的外国小伙伴,对富有中国情调的搪瓷制品特别感兴趣。只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中国近现代日用搪瓷,根本分辨不出这都是些什么,那又是干吗的,只感觉挺好看、挺有设计感的。”谢党伟说,“我们还真的不能忘却过往的岁月,和承载这些岁月的老物件。”
内里一层薄薄的铁胎,外包几层细细的瓷釉,搪瓷制品因方便、耐用、便宜,曾长时期占据中国人日常生活用品的半壁江山。谢党伟的回忆有清晰的数据支撑:高峰时期,工厂有2000多名工人,每天运走两个集装箱的产品,年利润高达1500万元。但在生产搪瓷产品的过程中,制作铁胎的废水处理问题、飞扬的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影响,都使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国家逐渐下马搪瓷生产,从最鼎盛时期的全国122家搪瓷企业,慢慢缩减关闭工厂。2002年9月21日,上海久新搪瓷厂正式关门,作为厂长的老谢留守到最后。在处理完所有的外销合同和人事安排后,面对自己挥洒了31年青春与梦想的空寂厂房,他泪流满面。
就生活日用品的范畴来说,搪瓷已逐步淡出国人的视野,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最近,谢党伟的珍藏还被嘉定一家开发商借去,在一个打造老上海情调的楼盘里展出。谢党伟说:“大家喜欢怀想当年用搪瓷的时光,我免费借给他们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