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两种说法

时间:2015-07-24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马之灵 点击: 载入中...

  端午亦称端五,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说法,包括消灾免疫、趋吉避凶说,清扫卫生、防疫保健说,对阵竞技、调理阴阳说。此外,还有如今广为流行的纪念说。其中,端午节源自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唐代诗人文秀曾赋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纪念说":端午节源自哪些历史人物?


  起初,端午所纪念的历史人物因地而异。端午节源自纪念屈原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在江浙一带,人们多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蒙冤屈死,后又被抛尸江中的忠臣伍子胥以及卧薪尝胆、以赛龙舟的方式操练水军的越王勾践而设;另外全国各地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东汉时期广西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说法。端午祭屈原已广为人知,那么,伍子胥、勾践、曹娥、陈临等历史人物又是怎么和端午节有了联系呢?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他本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但他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当时楚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未被夫差采纳。吴国大臣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结果夫差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刎而死。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据说伍子胥含冤沉江后化为了"波神",弄得江水汹涌激荡。人们为纪念这位忠臣,遂将端午节当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勾践是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他还是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的人。越国先是被吴国打败,勾践卧薪尝胆,日夜操练水军,最后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之一。勾践操练水军首创了划龙舟的方式,在江上数艘龙舟奋力向前,人们一边划桨,一边对敌作战。因此,有人认为后世过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就是为了纪念勾践。


  曹娥是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一位孝女。关于曹娥,在《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中都有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安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最后投江而死。数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面。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为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还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


  陈临是东汉末年广西苍梧太守,广东人。据《初学记·岁时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陈临任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治理苍梧,移风化俗,颇有政绩。后来陈临卸任调走之时,苍梧郡人于五月五日送至东门。人们为了怀念这位政绩卓著的地方长官,每年五月五日"令小童洁服舞之,"以纪念陈临。

 

关于"避疫驱邪说":五月初五为何被古人视为"恶日"?


  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有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等避疫驱邪的习俗。 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按《易经》的说法,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曾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战国时期成书的《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也强调五月初五要"采百药": "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菖蒲酒以避疫等习俗逐渐流行开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