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1926年的春天,三位天朝的年轻女孩,面对着镜头,完成了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时尚节目"的录制。
没想到这段珍贵的视频,竟然被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集团旗下的Movietone保存下来了。同时福克斯集团也是这集节目的制作方。节目"奢侈地"用了电影胶片拍摄,你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BBC在1929年才出现。
主持人是操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施小姐,两位"大来宾"分别是说着文明戏腔调江北官话的甘小姐,和带着广东五邑地区白话口音的范小姐。
她们在片子中自信地介绍着1920年代中国的发型配饰趋势,首先是主持人施小姐用英文阐释:"Bob头的流行已经来到中国啦,我们都是这个样子烫成小波浪滴,然后我们还特别喜欢戴翡翠耳环,不仅如此,我们的项链挂坠和戒指,还都是一套滴!"
然后施小姐用极其生硬的转场主持功底:"你现在说说你的吧!"把话筒交给了身旁的甘小姐。甘小姐一上来就表示:"我很是欢喜我的中国样子长头发。"然后继续不疾不徐地介绍:"可以戴花,耳环子,铜纽子,全是宝石镶的。"一种民国韵味油然而生。
最后介绍的是范小姐,感觉她的长相很洋气,衣服酷似Louis Vuitton某季的棋盘格。一开口的白话倒是与如今听到的不太相似:"我中意我嘅头发,啲头发系向后边栾嘅,我啲玉嘅耳环同埋珠嘅,完全系中国个样。"
她们的镜头表现当然不如四处串场蹦跶的小X老师、凯文老师。但在这段类似"制作原片"的录像当中,我们反复听到姑娘们提到"Chinese way""中国样子",语气中带着自豪。三人都衣着得体,态度时髦,把中西式的时髦元素都玩得很得心应手。由于民国政府与美帝联系紧密(你们懂的),当时最新的时尚元素和风潮你在上海、两广地区、甚至是北平都很容易接收到。
片子中说着江北官话的甘小姐,其实大有来头,正是她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的时装秀。说她是甘小姐,其实是冠了夫姓,她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八女儿--唐宝玫。她的第一任丈夫名甘鉴,后改嫁日本留学回来的国民党青年才俊岑德广(后成为汪精卫政权中的知名"汉奸")。
唐宝玫在操办这场服装表演时,当时的社会压力是很大的。1926年时,人们觉得女子不该集体性抛头露面,况且还是以身子作为公众展示的平台。唐家八小姐用非常聪明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表示:这其实是一场历史文化活动。她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这项活动时,是这样表述的:"以我国古时历代装束,趁此机会一一表现于吾人眼帘,温故知新……因兹借镜。"
但最后,她并未遵守自己的承诺,并大肆引进了国外服饰式样。但好在当时的民风渐渐开化,借个名头即可活动"上马".沪上报纸《申报》是这样预告这场秀的:"该时装表演,由社员眷属及闺秀名媛担任之,新式服装,旧时衣裳,自春到冬,四季咸备,新奇别致,饶有兴趣,为沪上破天荒之表演。"
虽然当时服饰未分春秋两季,还掺杂了部分旧衣裳,但好歹也是第一次,所以办秀的场地规格一点也不输时装周,设在"夏令配克大戏院",即是现江宁路66号的美琪大戏院。就好比如今走秀都爱办在什么"世博意大利馆"是一个意思。
当时服装表演当然是一个洋玩意,新鲜得很。所以报刊的记者也不忘对"时装表演"的定义进行科普:"时装表演,非虚荣心之表现也,亦非鼓励奢靡也,盖服装与吾人之关系至密至切,而欲其适合各个人之体裁,不悖于美之真义,则服装款式,与夫颜色之配合,气候之转换,必有相当研究方克能之。而欲吾人乐愿研究之,则对于服装之兴趣,必先有以引起之,此时装表演之南来也。质言之,时装表演之目的有二,一为寓美术教育于游戏。又其一,则为表现服装料作之如何可以充分利用。世有华丽绝伦之绸缎,及制成服装,不仅减损美观,且予人以笑柄者矣。此固事实,非予之妄言也。然则服装之研究又乌可缓。"
第一,不鼓励奢靡;第二,要懂得搭配,培养对服饰的兴趣;第三,审美和设计才是硬道理。
这种观点放在当今仍然适用,最牛的还是下面这段描述:"观于东西各国服装之变换,互相模仿,彼此效尤,可知女界人士于新奇服装之需要实至殷亟,苟欲满足此种需要,则惟赖兹创作性之时装美术耳。"这段关于时装的观点,在今时今日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写出来。说明当时不仅上海的女人,连上海的媒体已经有如此高的时装评论素养。
那为何它们都没有延续保存下来?原因应该大家都懂的。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我们就开始代表最广大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了,这种浮夸之风,是绝对不能提倡和繁衍开来的。
说回这场时装秀,果然这场秀让沪上名媛贵妇们大开眼界,群情激昂,原定在12月16日只进行一场表演,但由于太受欢迎,不得不在27日再度加演(最近享受到同样加场待遇的是霉霉上海演唱会)。关于款式,《申报》这样描述到:"时装表演分游戏服全服、跳舞服、夏服、晚礼服等十四种,除二种为纯然中国服装外,其余颇近欧化。"
更惊人的是,当时的这场时装秀不是匆匆上马的"草台班子",而是一场融入了商业运作的大秀,报纸在这场时装秀报道的末尾加上了如今所称的"软广":"各衣原料均系永安、先施、福利、惠罗及老介福等公司所供献。"(《申报》1926年12月18日《联青社游艺会续记》)。所以这场秀之后火了先施公司的布料,也是毫不奇怪的。
先施公司花重金在1930年3月举办了中国首次完全商业运作的时装表演,且分别走了八天。英国名厂Wemco为了通过此次时装表演推广其"花样新奇,颜色鲜艳,适合春夏衣料"所用的Tricochene绸缎。并派设计师专门为中国妇女设计专属款式,各款新装多种,均属独出心裁。秀场上不是模特,而是让他们的目标客户名媛自己穿着上去走:"延请中西名媛登台表演,服饰之美丽,设色之夺目,姿态之曼妙,举止之大方",必令观众"发生无限美感".(《民国日报》1930年3月26日《时装表演大会广告》)
先施公司在二十年代的服装植入就无处不在。也正是先施在1917年的上海南京路上,开了上海第一家综合性百货,第二年的服装销售额就达到了348万元。说明当时民国女人,不仅爱美,也是非常舍得为美丽事业烧银子的。
有了服装秀,有了百货公司的布料,民国女人们此时最缺的是什么?设计啊!毕竟当时能够直接把外埠时装直接套身上的,仅仅是受过海外教育、思想观念比较开化的一批千金小姐。上海的普通女人也需要设计。于是云裳公司在1928年创立了。说到它的创始人,你一定不陌生,她就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
比起大型百货主打的快准狠款式,云裳主打的是艺术感。它当时的宣传语是:"空前之美术服装公司",在介绍中写道:"创式绘图和监制者多是一班于美术深有研究的人,他们凭着长期的研究所得再依着美术的原理自能创造出种种新式的装束。"
如果说先施的百搭高质可以称作当时的Chloe,那曲高和寡的云裳大概就是Maison Magerla,搞笑的是:徐志摩还一度担任公司的"艺术总监",他在1927年8月写给鲁迅的信中,还自嘲过:"新办两家店铺,新月书店想老兄有得听到,还有一爿云裳公司,专为小姐娘们出主意,老兄不笑话吗?"
后来云裳发现只求艺术感这个路子在国内并不好走,所以渐渐地把云裳做成了Zara(当然质量更棒,价格也不便宜),只要巴黎流行什么款式,十天后你就能在云裳里订到。逐渐销售量上去了,口碑也起来了。当时上海的时髦青年们,都以自己穿云裳为傲。
到了1934年,中式服饰的业界老大--鸿翔服装公司,也已经习惯了办秀来招徕顾客的招数。早在1931年,鸿翔制作的大衣已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其后他们在大华饭店举办新品时装秀时,已经早早引入了明星看秀,胡蝶和阮玲玉都是座上宾。不仅如此,胡蝶几乎是鸿翔的"品牌大使",她在电影和日常生活中所穿的华服,都来自鸿翔制作。1935年胡蝶大婚前,鸿翔公司专门请高级工匠为胡蝶打造了一套白色礼服,礼服上精工细绣了100只蝴蝶,婚礼上蝴蝶身穿这套礼服,震撼了所有宾客。从此"百蝶裙"就成为了鸿翔最知名的活招牌。
原来中国在20年代就有过自己的快时尚品牌,还有外资制作+本土主持的时尚节目,高度商业化运作的大型时装秀,明星也早早坐在了秀场头排……不得不让人感慨唏嘘。
从1949年到1979年,建国三十年过去,新中国才迎来自己的首个时装秀--皮尔·卡丹北京民族文化宫大秀。而这次表演的嘉宾全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优秀党员。
1981年,新中国首次由国人组织的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会堂举办。当时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模特徐萍的父母知道她要穿一件斜肩的礼服走台时,赶到了后台大闹一场,并表示女儿"以后没法再做人".最终徐萍只好临时用一根布带挡住右肩,才顺利完成了表演。
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皮尔·卡丹大秀,还是服装队表演,其实都是内部演出而已,并实行三不政策--不报道、不拍照、不录像。第一批从车间里挑选出的服装表演队成员,背负巨大的社会压力,经常被批"有伤风化""有失体统".
很难想象在那个不敢比美、不敢承认西方先进的时代,我天朝众多美女们会有多么压抑?况且当时已经是1981年,距此文开头那三位少女对着摄影师镜头侃侃而谈,已经过了整整五十五年。
对啊,如今仍有众多有趣的中国服装史料可供谈论,但关于美和时髦的断代,谁又能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