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才子考场改字体失状元

时间:2016-04-20 08:01来源:大西北网-广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都知道这是清朝诗人赵翼的名句,此诗一方面乐观地指出中华文坛人才辈出,从来不缺奇才伟才,李白杜甫是可以一代一代复制的,另一方面呢,其中也不乏赵大才子以“领风骚数百年”自诩的味道。


    然而,就是这位领风骚于天下的大才子,一生都摆脱不了深深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来自于乾隆二十六年的一场考试……


    军机处成进士考生的灾星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北京城举行殿试,当时已经在军机处上班的赵翼已经进入进士的行列,又有幸进入了这场大考,有可能高中状元,何等荣幸。然而,赵翼却忧心忡忡,让他忧虑的不是他的才华,也不是他的运气,而是他在军机处工作的身份。


    那一年的军机处,在大清王朝的进士考场上,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简直成了考生们的负资产,谁要是在军机处工作过,谁就有可能落榜。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一个叫眭朝栋的人说开去。


    就在这一次的会试之前,军机处有个叫眭朝栋的官员,不知道是哪根神经不对,向乾隆上书说:今年的进士考试改卷,应该实行回避制度,凡是考生中跟主考官有家人亲戚同乡之类的,得上报相关情况。


    殿试前在军机处工作过


    乾隆看了眭朝栋的奏章,还以为此公是为了主动回避嫌疑才上此书的,觉得精神可嘉,于是提点他参与改卷。同时的改卷官员还有刘统勋、于敏之这两位军机处大员,刘统勋就是刘罗锅他爸。


    临到改卷前,朝廷要求改卷老师将需要回避的考生名单报告上去,结果呢,刘统勋和于敏之需要回避的考生一大箩筐,眭朝栋却没一个需要回避的。


    这个现象倒让乾隆警觉起来,因为这一年,乾隆曾私下里告知刘统勋和于敏之,任命他们为大年会试的改卷老师。瞧眭朝栋这举动,似乎已知道皇上的密令。


    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涉嫌泄密?乾隆越想越疑惑,越想越生气,以泄密罪拿下眭朝栋,并处以大辟之刑,其实就是杀头。


    刘统勋、于敏之和眭朝栋都是军机处官员,因此该案件弄得好像军机处在非法介入科举考试一般,加之前一年的进士前三名都在军机处工作过,引来天下读书人的质疑,一时间军机处成了考生们的瘟神和灾星,在军机处上过班的考生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在哪里工作过,估计那时候的考生会这么骂人:“你在军机处上班,你全家都在军机处上班。”


    一代才子赵翼就碰上这事了。赵翼是个苦孩子,14岁时没了爹,却要抚养弟妹,当过一阵家庭教师后,饥寒交迫的他北上京城投奔亲戚,漂了一阵,终于被刘罗锅他老爸刘统勋看中,当时的刘统勋是刑部尚书,他给赵翼找了工作,可不是一般的工作,纂修《国朝宫史》。


    赵翼很争气,二十四岁考取举人,因为举人的身份,也因为刘统勋的介绍,能够在军机处当内阁中书。没想到军机处此时却有可能成为他功名的绊脚石。


    为避嫌考场上改写欧阳询体


    当时殿试的改卷老师是刘统勋和刘纶,刘统勋是赵翼的老熟人,更要命的是,不仅人熟,而且字更熟。早在5年前,朝廷征讨准噶尔部,军机处的文书大多是赵翼亲笔写的,因此赵翼的字,刘老大人肯定是认识的。如今为了避嫌,刘统勋会不会先找熟人动手?不仅赵翼心里悬着,当时另一位军机大臣富察·傅恒心里也悬着,他对赵翼说:“赵同学,今年这殿试的事,悬啊,看来你还是别指望状元了。”


    郁闷的赵翼在自己所写的《檐曝杂记》里也承认:“以生平所志在此,私心终不能已”,他生平以夺状元为人生目标,私下里实在不甘心。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考试时改变字体。于是,处心积虑的赵翼在考卷上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字体,转而改用了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欧阳率更体。


    这一招确实能瞒天过海,刘统勋和刘纶满世界找赵翼的字体,打算一找到就灭了他,绝对不能让他进入前十名,这样大家都不会被连累。上天入地找了好几天,居然不见赵翼的字体,赵翼这小子跑哪去了?谁想到他借了欧阳询的外壳躲起来了。


    当时有一张试卷被画了九个圈,考卷被画了圈圈,说明改卷老师满意,九个改卷老师都画了圈圈,说明得满分,应该排第一。


    刘纶开始怀疑这张试卷就是赵翼的,但考生姓名是被密封的,不敢确定,于是去问赵翼的老上级刘统勋,刘统勋哈哈大笑:“赵云崧(赵翼)字迹虽烧灰亦可认,此必非也(这肯定不是的)。”


    刘统勋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呢?是因为赵翼平时在军机处从来不写欧阳询体,就算写楷体,也是模仿他儿子刘罗锅的楷体,所以说烧成灰都认识。


    赵翼瞒天过海成功,看他下一步的运气了。


    与状元失之交臂屈居探花


    十位佼佼者的试卷都呈上去了,当时如果按圈圈来算,赵翼绝对第一,还有一个叫王杰的考生,排在第三。


    当时还有一个奇闻,兆惠将军刚从西北前线取得大捷回来,乾隆高兴,让他参与改卷,兆惠老实,说:“臣不懂汉文,怎么改呀?”乾隆说:“这不是问题,你就看谁考卷上的圈圈最多,谁就是第一。”兆惠于是两眼在试卷上找圈圈,发现赵翼试卷上有九个圈圈,最多,于是定为第一名。


    考卷到了乾隆那里,姓名还没启封,乾隆看试卷首先看字,看到王杰同学的字,龙颜大悦,久久地欣赏着,赞叹着,觉得这字迹好熟悉,忽然想起以前曾经在看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奏章时,对奏章里的书法大为赞赏,如今这试卷上的字不正是尹继善奏章上的字吗?


    乾隆看看左右大臣,赞许说:“此卷甚佳”,于是钦点为第一名。轮到看赵翼的试卷时,由于不是赵翼平常擅长的字体,乾隆看了没感觉,一是没有美感,二是没有熟悉感,于是就点为第三名:探花。赵翼的字本来已经在乾隆那里混了个眼熟,却因为要躲过刘统勋的避嫌,好端端地被浪费了。


    状元花落陕西考生


    对于是否因为字体而被刷落为第三名,赵翼一直是否认的,他在《檐曝杂记》里说:当时乾隆打开封条看到赵翼是江南人士--赵翼是江苏常熟人--而名列第二的是浙江人,第三名的王杰是陕西人,于是问左右大臣本朝状元中有没有陕西人,得到的回报是本朝尚无陕西人当状元,于是乾隆为了照顾地区平衡,点王杰为状元。


    赵翼的解释从乾隆的说法中可以得到印证,第二天接见前三名进士,乾隆说:赵翼的文章当然不错,但是江浙地区状元已经够多了,多一个不稀奇,少一个不算坏,倒是陕西这边却还是状元的零纪录,要鼓励鼓励。而且吗,王杰的文字也很好,已经名列第三了,拔到第一也不过分。


    乾隆当时的决定应该是基于地区平衡,但也不得不承认,赵翼临阵改字体也是导致他与状元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他照用平常在军机处写文件的字体,可能早就被刘统勋给刷下去了。幸运还是不幸运,谁能说得清楚。


    然而,在中华文化史的长河中,作为状元的王杰可以说寂寂无闻,而赵翼的名字已经列入文化巨匠的丰碑,从这个角度而言,谁是状元,评判标准又和当年的乾隆不一样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