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之冕《杏花锦鸡图》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交融、中外互惠的“合作共赢之路”,笔者随“一带一路,昂扬在途”寻访之旅一路西行,对这点感触尤深。仅就水果而言,通过古丝绸之路,在“传进来”葡萄、石榴等果品的同时,也“传出去”梨、枣、桃、李、杏、栗、柿、梅等,其中梨、枣、桃、杏等被视为“中国名果”.而且,这些果品中所蕴含的民俗和文化也随之流传开来,如桃有“投桃报李”的典故、枣有“早生贵子”的寓意、杏有“杏林精神”的传承……
梨传到古印度被称为“汉王子”
《西京杂记》:瀚海梨“出瀚海北,柰寒不枯”
中国是国际公认的栽种梨树最早的国家,有“梨果之乡”美誉。梨,古人称为“果宗”,是中国原产水果之一,《诗经》中的《晨风》一诗已提到梨:“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檖,即梨,山里野生的则称“樆”.
秦汉时已有很多优质梨,汉武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中就有梨树。汉辛氏《三秦记》记载,西汉皇家御园里长的一种“含消梨”很大,乃奇品:“大梨如五胜(升),落地则破。取其梨,先以布囊承之。”
新疆的梨很有名,《西京杂记》中记载的优质梨有10种,分别是紫梨、青梨、芳梨、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瀚海梨、东王梨、紫条梨。其中的瀚海梨“出瀚海北,柰(耐)寒不枯”.“翰海”即指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也记载新疆境内栽植梨树,当年的阿耆尼国(今焉耆)、屈支国(今库车)都产梨。梨曾令古人大饱口福,北宋徽宗宣和六年状元冯时行《卢秀才家食梨》诗写的就是他在朋友家吃梨的感受:“屡款卢仙贡玉堂,谷梨霜饱每分香。冰圆咀液凉疏齿,金醴吞甘浣热肠。”
从考古发现来看, 1972年从湖南长沙马土堆西汉贵族墓中曾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梨。新疆更是多次出土过梨,如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西州时期(公元640元设置)干梨,形状完整,淡黄色梨皮,只是干缩起皱。在墓中竹简上还发现了“廿六食又廿六文买梨”等字样。
公元一世纪前后,中国梨通过古丝绸之路走出了国门,率先进入印度,并大受欢迎。《大唐西域记》:“土无梨桃质子所植……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至那罗阇弗呾逻”是什么意思?就是“汉王子”.后来,梨经印度又传入欧洲。
中国人称欧美产的梨为“洋梨”或“西洋梨”,如北京的巴梨即为英国产。有专家认为,“西洋梨”可能就是从新疆传出去的,或是中国梨在异乡的变异品种。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朝梨干,其外形与这种洋梨极为相似。
枣传到欧洲被称为郎枣“Langzao”
《汉书·地理志》:“上谷至辽东……有渔盐枣栗之饶”
与梨一样,枣也是中国人最早栽植的果树之一,陕西、山西是最早栽植枣树的地区。《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秋战国至秦汉以后,枣的栽培规模不断扩大。《汉书·地理志》有:“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稀),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唐代诗人杜甫当年就喜欢爬上枣树摘枣吃。其 《百忧集行》诗称:“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中国名枣很多,仅西晋郭义恭所着的《广志》所记就有10多种:“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在众果之先……”古人还根据枣的形状分出不同品种,“枣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之名,又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之名。”元柳贯《打枣谱》里收录的优质枣品种更多,达73个。仅北京就有白枣、酸枣、无核枣、葫芦枣、鸡蛋枣、缨络枣、脆枣、笨枣、小枣、大枣、牙枣、匾枣等许多品种。
现在世界各地栽植的枣树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进的,目前国外枣的名称也基本都是根据中文叫法而来的,如欧美的Langzao,就是中国山西太谷、祁县一带的郎枣。
中国枣向外传播,据考证有不同的路线,西向传播就是通过古丝绸之路,时间在张骞通西域前后。先传到波斯(今伊朗一带),再由波斯传入亚美尼亚,随后又传往希腊、罗马等。约在公元一世纪,叙利亚才出现枣树的栽培记录,证明中国枣西传时间即在此前后。
桃树传到古罗马被称为“波斯树”
《诗经·大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桃和李同样是中国原产,也是先秦时广泛栽植的果树。其中,桃有“天下第一果”的美称,民间神话中则称为“仙桃”.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一诗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说法。因桃和李子都是优质果品,古人常拿来互馈,《诗经·大雅》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反映的就是这种风俗。桃树除了果实好吃,桃花则好看。《诗经·周南·桃夭》一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唱的就是鲜艳的桃花正在盛开,新人以此表达对未来对婚姻家庭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古人还视桃花为爱情之象征,所谓“桃花运”便是这个意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崔护”条描述过这样的风流韵事:有一年清明节,诗人崔护郊游赏桃花,去一户人家讨水喝时遇到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可第二年再来寻访时不见姑娘,遂在姑娘家的门上写了《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爱得曲折,但崔护最后还是与姑娘喜结良缘。
桃通过古丝绸之路西传的时间与梨差不多,先传到印度、波斯,再到罗马等国。《大唐西域记》提到了印度人对中国桃的叫法:“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尔‘.”“至那尔”是“中国之果”的意思。而欧洲的罗马人则将中国桃树称为“波斯树”,把中国桃树当成波斯原产了。
杏传到古罗马被称为“亚美尼亚苹果”
《西疆杂述诗》:“巴达克山所产固为中外极品”
杏不仅是中国原产,而且是中国栽培历史最久的果树之一。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杏”字,写作。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所记的“灵山”便有杏树:“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先秦时,古人已对杏有很准确的观察。《夏小正》称:正月,“梅、杏、杝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据《礼记·内则》,杏与桃、李、梅、梨、枣、楂、栗、瓜等12种果品,曾是“人君宴”上少不了的果品。
与梨、桃相比,杏、枣在民间更受欢迎,枣则“早生贵子”,杏则讲究“杏林精神”,关系到古人安康。据东晋葛洪《神仙传》,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酬金,但病愈后须在山中栽种杏树,蔚然成林。荒年时,董奉“货杏得谷”,以谷赈贫济乏--“杏林精神”由此而来。
杏成熟正处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饥荒之年可以当饭吃,“活人命”.《齐民要术》引《嵩高山记》称:“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所以,古时农家几乎家家栽植杏树,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中国,杏以北方为多,特别是甘肃、新疆等古丝绸之路经过地所产的杏不仅品质优,而且产量丰。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称:“江南多杏,不及西域,巴达克山所产固为中外极品;而天山左右者亦佳,甜软有沙,粘而复爽,熟较早。土人常饱啖,或以麦粥交煮食之。以之去骨晒干,每颗包仁于中,肉厚腴润,食之如受蜜然,内地者远弗及。”
杏和桃都是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出去的,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在完成于公元77年的《博物志》一书中提到,当时杏传入罗马已约有30年,这正是张骞出使西域前后。罗马人称中国杏树为“亚美尼亚树”,称杏为“亚美尼亚苹果”.这是为什么?与桃一样,中国杏西传的路径:先传波斯,然后经亚美尼亚,随着马其顿的亚力山大远征土耳其和希腊,杏被带入欧洲。欧洲人不知道杏原生中国,一直以为杏为亚美尼亚原产,故有这种叫法。英国现在的杏则是十六世纪时自意大利引入的,连个名称也没有,引入初期称杏为“早熟的果实”,最后以Apricot作为杏的英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