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里的甘肃“陇西”,到底在哪里?

时间:2022-05-02 13:1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地道风物 点击: 载入中...
 
  
  一部热播剧《风起陇西》,藏着大甘肃的千年风云激荡。剧情里三国最后的大戏“六出祁山”,正是在甘肃“陇西”展开。
  


 
  


《风起陇西》主要的剧情地,分别在蜀汉重镇汉中南郑与曹魏重镇陇右天水。  图/《风起陇西》截图
  
  
  
  不过,每个看到剧名的人都会有许多疑问——
  
  陇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剧中的主战场,不是甘肃定西陇西县,而是今甘肃东南的天水一带与陕西汉中南郑?
  


陇西无论作为地理区域还是行政区划,都曾涵盖大半个甘肃。 制图/孙璐
  
   
  
  
  其实,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甘肃陇西一县,而是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广阔地域。自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陇西地区就长期作为甘肃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贯华夏2000多年。
  
  秦人从陇山以西的陇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岭,一统六国;
  
  
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 摄影/吴俊瑞
  
  三国故事最为光辉灿烂的悲剧“六出祁山”,在曹魏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五郡与蜀汉武都、阴平两郡展开;
  
  
  陇南礼县祁山堡,“六出祁山”故事的主战场之一。 摄影/冉创昌
  
  唐朝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陇西狄道(今定西临洮)是李唐皇室认证的“李氏老家”。
  
  
  定西市陇西县,李家龙宫。  摄影/田春雨
  
  即便在今日,一亿李家人的寻根敬祖之地,正在“陇西堂”。甘肃的简称之一“陇”,也与陇西颇有渊源……
  
  陇西的背后,正是整个甘肃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色。
  
  一、《风起陇西》里的陇西,为何贯穿了大半个甘肃?
  
  无论是陇西的“陇”,还是甘肃的“陇”,都与陇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义的陇山,即为横贯甘肃、宁夏、陕西的六盘山,狭义的陇山,指六盘山南段。 摄影/熊可
  
  从地理范围看,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这一片区域,甚至可以泛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
  
  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又称陇右。《风起陇西》里三国蜀汉与曹魏交锋的陇西战场,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
  
  ·
  
  这些古三国地名今天都在哪里? 制图/吴玖洋、孙璐
  
  在三国时期,陇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等到元朝,陇西所辖地域以巩昌总帅府(今定西陇西)为核心,涵盖今兰州以南的大半个甘肃,乃至四川、陕西的部分地域,不亚于任意一个大省。
  
  自东南向西北,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种气候类型交织,让陇西藏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甘肃”。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好一个“陇上江南”
  
  三国时陇西地区的南端,是号称“陇上江南”的陇南与天水一带。在这里,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陇南文县天池,说这是甘肃,你信吗? 摄影/冉创昌
  
  陇南、天水一带的山地奇险艰绝,海拔落差达三千多米,钟楼山、仇池山、鸡峰山等百米垂直悬崖,在这里司空见惯。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尽头有漫漫丘陵和关山草原,这里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陇南成县鸡峰山  摄影/冉创昌


 
  
  白龙江流经陇南武都。 摄影/冉创昌
  
  灵秀之外,陇南与天水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向西北可抵丝绸之路中枢河西走廊;往东翻越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层层山区,又能联通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于是,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藏着无数英雄史诗。
  
  
  列车穿行在“新蜀道”宝成铁路秦岭段。 摄影/王璐
  
  大秦崛起的巍巍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秦人从齐鲁大地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又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自险峻山地实现“弯道超车”,不断由今陇南礼县、西和两县的西汉水一带向东前进。
  
  
  孕育了秦国的西汉水流经陇南西和。 摄影/冉创昌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秦陵一号坑军阵,光影下十分肃穆威严。 摄影/夏居宪
  
  这里,还藏着《风起陇西》一剧的缘起——三国故事最后的一幕大戏“六出祁山”(史实为诸葛亮五次攻魏),便在此拉开序幕。
  
  祁山堡,位于今甘肃礼县。祁山一带的谷地,是整个陇西(陇右)地区的枢纽位置,这里前可威胁天水、陇西等曹魏重镇,后可掌控广袤的陇南山地,谁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
  
  
  坐镇祁山周边谷地的祁山堡,是纯由人力修建出的军事堡垒。如今,这里矗立着祁山武侯祠。 摄影/冉创昌
  
  遥想当年,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自秦岭的群山万壑之间杀出,到祁山堡,入河谷地,直击陇右要害天水,局势豁然开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然而陇西郡顶住了蜀军攻势,马谡痛失关陇古道上的咽喉要地街亭,蜀魏在陇西地区就陷入了长期的拉锯血战。
  
  
  史载诸葛亮五次攻魏,有两次途经祁山。  制图/孙璐
  
  三国大戏之外,“陇上江南”还藏着伏羲的悟道传说、也遍洒南宋吴玠,吴璘的抗金热血……时至现代,红军更自此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陇上江南”,虽然气质柔婉,但并不缺乏壮怀激烈的英雄本色。
  
  “座中联七、甘肃之心”  定西:大西北开篇之地!
  
  自陇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国时陇西地区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肃定西。
  
  一到定西,方见黄土层峦,天地壮阔,再往西北,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兰州与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黄土高原上,层层叠叠的定西梯田。  摄影/吴俊瑞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间的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渭河蜿蜒崎岖自定西渭源而来,奔流自潼关汇入黄河。 摄影/张永锋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传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陇南、定西交界处的西秦岭,途经此处的杜甫曾作诗感慨:“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摄影/冉创昌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这里,仿佛是定西这一“四战之地”的缩影。
  


狼渡草原湿地  摄影/冉创昌

  
牧民收割好草垛用来过冬。摄影/冉创昌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西北雄浑与巴蜀灵秀,汉唐古韵与羌藏民风,尽在英雄丛生的豪杰之地——甘肃“陇西”!
  



  
  马家窑彩陶。  摄影/动脉影
  
  这里的故事,是齐家、寺洼文化与马家窑彩陶的时光漩涡;是黄土大塬上周人东迁的义武奋扬;是老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赳赳战歌;是诸葛丞相与姜维们的热血壮烈,千年难凉。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甘肃的陇西大地得以见证。
  
  
  甘肃的悠悠岁月,在黄土高原上的皮影戏和蜀地武侯祠的祭拜里流传。摄影/朱锐图


  
  甘肃的悠悠岁月,在黄土高原上的皮影戏和蜀地武侯祠的祭拜里流传。摄影/卢文
  
 
  
  二、陇西背后的定西藏着最甘肃的甘肃!
  
  北宋元眪五年(1090年),陇西县设立,县名县治沿用至今。如今,古陇西的核心区域与陇西县都位于定西市。从陇西到定西,西北人的健朗,都融在这片奇险天地里。
  

 
  
  今日定西城区全景。摄影/定西网友小张,图/图虫·创意
  
  与前辈武威、张掖等古城相比,定西“较为年轻”,但英雄气概丝毫不减。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正是取了“安定西边”的寓意。
  
  今天的定西,还与江苏镇江一起组成了中国最霸气的一对火车站:镇江南-定西北。
  
  
  定西位于甘肃的咽喉位置。 制图/F50BB,孙璐
  
  但定西的生活环境曾经非常恶劣。几千年的高强度开发,兼之自然环境变迁,让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定西中部与北部,都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往往变成干涸河谷,一如大地的伤痕,许多地方,都是夏天才堪堪有一点绿意。定西城,就坐落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上。
  
  
  黄土高原上常见的层叠梯田。  摄影/王毅
  
  因此,从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诗逐渐变成悲苦长调,清末左宗棠途经定西时,这里已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不毛之地。这一陇中,广义上便包括了定西,乃至热播剧《山海情》里的宁夏西海固。
  
  修建梯田,成为定西人生存的依仗,这也是保持水土最早的方法之一。在这片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扶摇直上,不同于南方梯田的水韵与灵秀,而是厚重一如西北的辽远天地。
  
  
  定西通渭县,梯田上的发电风车。  图/视觉中国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定西人甚至有过一个“开天辟地”的想法,那就是自洮河上游的岷县古城,修建水库引水上山,一路东去,修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山上运河”,灌溉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乃至打通宁夏西海固!
  
  然而人力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有时而穷,17万人三年奋战的壮阔化作悲壮,壮志却经久不息,直到2021年,新时代的引洮供水工程全线建成。此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将有300余万人因这项甘肃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迎来全新的生活。
  
  
  引洮工程起点九甸峡水库。  摄影/陈坪舍人,图/图虫·创意
  
  有了水,便有了生机,今天的定西,是西北变迁的缩影,也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以及众多国道,让定西的枢纽地位再度凸显。
  
  定西,正在成为甘肃的“丹田”。
  
  
  兰渝铁路穿越甘肃定西。 图/视觉中国
  
 
  
  定西大地藏着最甘肃的味道
  
  定西这片甘肃的“丹田”,藏着最甘肃的风俗物产,也代表着最甘肃的生活。
  
  陇中高原秦腔震响,洮岷花儿唱遍河川,定西下辖一区六县: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岷县、漳县,处处都有一张或多张“风土”名片。
  
  
 草帽是定西一带人们出行的常见装备  摄影/李玉明图

  
 耍社火是黄土高原大地上的重头戏。  摄影/王文彪
  
  陇西县,如今是交通枢纽与“中国黄芪之乡”;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洮砚之乡”;陇西郡望所在地临洮县,是以花卉闻名的“陇上花园”;
  
  漳县出产国内顶级的蚕豆与沙棘;渭源县,则是“中国党参之乡”。
  
  
  甘肃定西,有众多的自然人文地标。  制图/伍攀、孙璐
  
  最令定西人重视的地道物产,也是最能代表甘肃的物产——马铃薯(甘肃人一般叫洋芋)。安定区和渭源县,一个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一个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每逢花期,定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马铃薯田次第相连,满山开遍,就进入了“洋芋开花赛牡丹”的时节。
  
  
  马铃薯花并不像马铃薯一般“土气”。  图/视觉中国
  
  在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马铃薯是定西人的救命粮,如今,它们是定西人的金宝贝。定西人将一颗颗马铃薯“吃干抹净”,它们被用作药品、纺织、造纸原料,乃至大宗出口,走向世界。你平常吃的“开封菜”、“金拱门”等快餐里,就藏着许多来自定西的马铃薯。
  
  
  定西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的马铃薯。  图/视觉中国
  
  难怪说,“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甘肃人,都是吃着定西的洋芋长大的,也并不夸张。
  
  带着洋芋味儿的定西美食,同样定义了西北味道。定西一区六县,都有一手土豆绝活:文吃,有洋芋叉叉、洋芋夋夋、洋芋糅糅等典型叠词美味;精细吃,有风靡兰州的临洮土豆粉,岷县独有的洋芋“凉皮”;最素朴的“武吃”,莫过于洋芋蛋子配酸菜。
  
 
  
  定西美食荟萃,里面藏着多少洋芋?  摄影/刘运泽
  
  洋芋之外,定西的主食还五谷兼具:酿皮子清爽可口、尕面片小巧玲珑、岷县点心汇聚四方风味、陇西烧鸡粉冷热双吃、通渭荞圈圈细腻可人、姜粉鱼配一把油丝儿(麻花),就能温暖高原上或干燥,或阴湿的冬天。来自陇西的腊肉与火腿,更是驰名西北的宝藏美食。
  
  
  馍馍饼饼夹陇西腊肉。 摄影/刘运泽
  
  腊肉与火腿,最适合夹馍馍来吃,白白胖胖的馍馍里,腊肉灿若红霞,一如西北这片厚土之上,定西人乃至甘肃人热热火火的生活。
  
  
  “陇西”大地,藏着甘肃的文化精髓,图为曾属于“陇西”的白马人过春节。 摄影/李玉明
  
    
  文丨苹果
  
  图片编辑|王家乐
  
  地图编辑|孙璐
  
  设计|吴玖洋
  
  头图摄影|冉创昌
  
  封图|《风起陇西》剧照
  
  实习生楚潇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陇南,一座诗意弥漫的陇蜀之城毛树林2018
  
  蜀汉用兵祁山与曹魏陇右战局之演变宋杰2017
  
  尘封的风景——回望陇西高益群2014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 【溯源甘肃】秦汉时期甘肃的民俗文化
  • 【溯源甘肃】秦汉时期甘肃的雕塑和工艺美术
  • 甘肃省博物馆3件文物入选《国家宝藏2》
  • 巍巍长城逶迤陇原
  • 唐王故里在今“甘肃武山”引起的文化随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