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柏敬塘,现为城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
头戴燕青帽的鼓手。(翻拍)
一百年前的社火队上街,观者云集。(翻拍)
街头人群熙攘,墙头坐着看社火的妇女。(翻拍)
百年前的辕门(今中央广场)。(翻拍)
今天的中央广场。
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习俗,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渊源关系。这种古老的习俗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社火民俗。
旧时春节,兰州社火是耍和唱结合的。社火队以村、街道、会馆及殷实商号为单位组成。兰州社火内容主要有太平鼓、高高跷、狮子、旱船、铁芯子、推车子、龙灯、扭秧歌(最早是男扮女装)以及春官老爷、风婆子雨师、大头罗汉戏柳翠等节目。人们在耍社火的同时,还唱社火曲子和太平歌。
旧时兰州社火形式独特,内容丰富
兰州社火最为壮观的数太平鼓队,社火队的社头在队前手持大旗,有节奏地上下前后摆动,指挥着锣、钹、鼓的轻重缓急。太平鼓兰州人又称筒子鼓,旧时太平鼓跟现在的太平鼓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鼓身为黑色,只有官园街的太平鼓是红色,早年的鼓尺寸不规范,皋兰的鼓又粗又大,而榆中马坡、羊寨的鼓短而粗。鼓手的打扮也跟现在看到的鼓手不一样,早年间的鼓手均为黑衣黑裤,鼓手头戴燕青帽(武松帽旁缀一红绒球),身穿一百单八纽襻的紧身衣,灯笼裤,足蹬“双鼻梁”鞋,系腰打结成“虎抱头”。有的还戴大坨子石头眼镜。太平鼓传统阵法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天地人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形阵”、“六合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阵”、“十面埋伏阵”等。其表演场面壮观,气势磅礴。
旧时玩社火,狮子是每个社火队必不可少的节目。那时兰州的狮子不像现在的都是金狮,而是绿色的,狮子是在粗布上缀上细麻,染成绿色而成的,这种狮子毛容易粘连缠挂,还不美观。而庙滩子的狮子则是缨毛的,是由匠人们选用天祝白牦牛的肚毛、腿胯毛连皮熟制而成,也染为绿色,被社火同行们赞誉为:“缨毛皮,平番头。”番头即永登,那里的狮子头制作特别精良。
旧时崔家崖的农民素有尚武传统,能使枪弄棒,每年耍社火时,他们的拿手绝活就是耍狮子,精湛的武功和熟练准确的动作配合,能把兰州狮子攀登技艺表演得淋漓尽致。表演时先用长条板凳数十个纵横交错叠搭,高约八九米,每层都有壮汉手拉足蹬,以增加凳架的稳定性,接着领狮武士逐层而上,用绣球逗引狮子,狮子则作暴怒咆哮状扑向凳梯,一层层翻跳而上,至绝顶处做各种惊险新奇动作,令观众惊心动魄,看过的人无不赞叹:“崔家崖的狮子,确实耍得干散。”
兰州社火中的铁芯子以巧取胜,人们把眉目清秀、体态轻盈的幼童扮成戏剧角色,以新、奇、险著称。角色多取自《断桥》、《卖水》、《西游记》等戏剧人物形象。扮演铁芯子的男女幼童要求俊美,惹人怜爱。至今兰州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上过铁芯子的——人样儿再没说的。
旧时兰州人春节时,喜欢唱太平歌,以地方方言演唱,仅以锣、鼓、钹伴奏,独具特色。太平歌词内容广泛丰富,深刻反映着社会现实。歌手唱家多在平时背诵演练,正如兰州俗话说的“学一年、唱三天、靠蛇雏子踏烂砖。”上世纪50年代以前,兰州地区每逢元宵佳节前后的夜晚,街头巷尾、村前院落,规模宏大的太平歌场到处都有。特别是在市区的南关什字、东关、隍庙巷、西关、马坊门、桥门、庙滩子一带更是唱家荟萃,听众云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