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碑亭里的历史 看拉萨“民族团结之旅”

时间:2011-12-28 01:21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布达拉宫正门前的“御制平定西藏碑”和“御制十全记碑”。     

  

    小昭寺里的转经筒。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左旋柳。     

    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但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为庆祝3·28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到来,本报特推出民主改革50周年之 “红色之旅”、“民族团结之旅”两条专题旅游线路。虽然这两条旅游线路还没有被旅行社推出,但这两条线路却能让游客体验到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以来的变化,并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民族团结宝鼎开始

    鼎,国之重器。古时,盛世铸鼎,昭示国泰民安,国强民富。而今,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团结和睦,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论固国安邦还是增进团结,都值得铸鼎记之。

    2001年7月18日,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胡锦涛将红绸拉下时,一鼎古朴庄重的宝鼎显现在现场上万民众面前,它就是民族团结宝鼎,近八年来,这鼎高5米,重3.5吨的宝鼎就一直矗立在西藏人民会堂大院里。直到现在,许多过往的路人都还会望一望它,包括当年观看揭幕仪式的扎西老人,听老人讲,在赠给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五个自治区的五鼎“民族团结宝鼎”中,只有西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宝鼎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题写的鼎名。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河谷里的拉萨城时,黑亮的宝鼎也熠熠生辉。而我们的“民族团结之旅”也从民族团结宝鼎开始了。

    大昭寺金顶下的唐蕃会盟碑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嫁入西藏,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并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关于大昭寺由来的传说中,还有“文成公主建寺镇魔女,白色山羊驮土填卧塘”的传说。大昭寺主殿“觉康”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进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寺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可见藏族人民对这位汉地的公主是多么敬重。

    时值早上,金色的阳光照在大昭寺的金顶上,金顶反射下来的光线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抹上了金色,这块建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如一位老者般伫立在大昭寺前,见证千百年来汉藏回等多民族的团结友好和共同发展。在八廓街转经的老人们总会提起当年文成公主栽于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以前藏族人民也会把祈福的哈达挂在那棵柳树上。

    走过特殊的两条路

    从民族团结宝鼎所在的民族路往南,行至罗布林卡时,历史的指针又回到了2008年6月21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在拉萨传递的那天,“祥云”火炬就是从这条民族路向北传递的。

    继续往南,不多久即可望见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在上周的“红色之旅”中,这座纪念碑成为红色纪念的象征,但从另一个层面讲,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这两条由11万藏汉军民齐心协力修筑的公路,也是藏汉军民团结的象征。

    听八一农场的老十八军王学贵老人讲,当年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处是拉萨河的一个渡口,1951年8月,张国华、谭冠三将军率领的十八军主力部队进驻西藏时就是从对岸渡过了拉萨河,而现在的金珠路,就是当年十八军进拉萨城时所走的路。“金珠”在藏语里的意思就是“解放”,金珠路成为西藏人民的“解放路”!

    漫步在金珠路上,仿佛听到当年十八军的战士们整齐的踏步声和嘹亮的号子声,历史长河里的水在这条有着特殊意义的道路上漫延,一直把我们带到大昭寺前。

    碑亭里的历史

    从小昭寺转到北京中路,远远地就可以望见布达拉宫正门两侧的黄色碑亭。从民族团结宝鼎到唐蕃会盟碑,历史向前跨越了一千多年,而这两个碑亭却把我们的思绪停留在清朝年间,它们就是赫赫有名的“御制平定西藏碑”(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立)和“御制十全记碑”(清乾隆57年(1792)所立)。许多老人都还记得,1965年因拉萨市城建需要,这两个碑亭连石碑一起被迁到了宗角禄康公园,从此它们就成了信徒们祈福的又一对象,在转经的时候,信徒们都会向这两个碑亭撒些糌粑、挂条哈达,背着石碑的赑屃也被信徒们的手抚摸得黝黑发亮。而那时缺少玩具的孩子们,又把长得很像乌龟的赑屃当作了玩具,吴先生回想起那段时光时总会回味无穷。

    20多年后,这两个碑亭又回到了布达拉宫正门前。

    关帝庙里的强巴麽拉

    沿着北京中路往西,就可看见与高原之宝只有一路之隔的顶覆绿色琉璃瓦、四角飞檐的关帝庙。由于关帝庙正在修葺,进去参观是免费的。进了供奉着关羽、张飞、周仓等塑像的正殿时,唯一看守这座小庙的和尚格桑正在擦拭着铜质的酥油灯杯。

    与格桑聊天时,一位麽拉走了进来,只见她放下缠在头上的发辫,双手合十,走到关羽的塑像前,把额头轻轻地在关羽的塑像前碰了一下,然后口念着六字真言离开了。我们追上询问后才知,阿妈名叫强巴,刚刚从大昭寺过来,虽然不知关羽是谁,但拜关帝庙却是她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沿着小昭寺路北上

    出了八廓街,我们向北斜插进小昭寺路,《西藏自治区地名志》中提到,小昭寺路原名团结路,后因寺易名。过去的小昭寺周围也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而现在的小昭寺路又成为各族商人互通有无的经商之地,“团结”之名也甚为贴切了。

    行至小昭寺时,想起强巴老人所说的信息: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无法动弹。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由此建了小昭寺。小昭寺的修建是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并由公主从内地带来的建筑师修建的,所以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风格。

    大门朝东,又寄托了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虽然思念,但文成公主还是把一生献给了这片热土,现在的小昭寺已成为信徒们转经、拜佛的必到之处。

    在故事里继续

    左旋左旋,挺拔向上,在拉萨市区,随处都可见到盘旋而上的左旋柳,虽历经沧桑,还是遮天蔽日,枝繁叶茂!据说左旋柳是文成公主带进藏的,给西藏地方带来了些许阴凉,也是汉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在许多老人的记忆中,还有着许多关于各民族团结共处的佳话,以及散落于民间的一些物件。不但有那左旋的柳树,还有那驻藏大臣张荫棠留下的张大人花,在团结新村这个有着许多户汉藏、回藏结合家庭的小区里,张大人花与格桑花一起成为点缀市民生活的必备之物。

    此外,《拉萨文物志》一书中曾提到东郊的一处汉墓土地庙,并有碑文记载着:清乾隆时期,当时的驻藏大臣捐资购买拉萨东郊的一块荒地,“以备兵民病故者为丧葬之区”。民国时期对这一汉墓土地庙进行维修时,捐资者中就有不少藏族人。这些不仅是先民开拓边疆地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还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八廓街里的商店

    走进八廓街,思绪又随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流动。八廓街自生成之日,就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回族等民族的商人在这里经商,为西藏人民提供各种商品。现在的八廓街里,那时的老店基本上都不在了,但仍留下了那时的许多故事。

    按照西藏日报社一位老编辑给的线索,我们在八廓街寻找一个名叫北京公子的商店。先后问了十几位老人,他们的记忆里却只有这个商店的零散信息:这个北京公子商店在清朝时就开在这里了、是个卖古董的商店、具体的位置已经记不清了……但从光明综合服务公司的强巴老人的介绍中,我们终于有了比较完整的信息:这个商店位于八廓东街,当时大家喊他北京商店,主要是经营瓷器、茶杯等内地货,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方便。这个商店的第二代经营者与强巴老人有过交往,当时大家都称呼他为“桑古秀”(藏语,即“公子”),以致原名都无人记得了。

    其实,现在八廓街里的许多商店与当年的北京公子商店一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各族人民提供商品服务,丰富日常生活的作用,并促进了汉、藏、回等各民族的物资、文化交流。而建于八廓街东侧的清真寺就成为一个象征,成为回族人民融入藏地生活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乐都县最高峰——乐都南山
  • 兰州碑林风光
  • 兰州碑林
  • 贵州神秘苗族:从活人坟中复活的夜郎后裔
  • 兰州
  • 黄帝冢掩映在子午山深处的仙人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