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廓街的商业初露头角是在清末,而真正开始走向一个新时期,恐怕要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再往后推,上世纪80、90年代进驻八廓街的一批商人,目前可说占据了八廓街商业财富的一大部分。专题伊始,我们试图探索八廓街商业发展的历史,过去经营的物品、来源、商人分布等,而时间界限则是上世纪80、90年代前的几十上百年间。■文/图 记者 沈未兰 清末著名商号 早在清末,八廓街上来自内地的商人就有云南帮、北京帮、川帮、青帮等等。云南商人很有阵容也很有传统。自清嘉庆年间起,在云南滇西北一代,就崛起了前往西藏做生意的“藏客”,他们不辞辛劳,一年一度往来于云贵——青藏两大高原间,将云南盛产的茶叶运到西藏,将西藏的山货皮毛运进内地。到抗日战争中后期,这条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唯一通向盟国的陆路通道,骤然兴旺,经营此路的云南大小商户有上千家,其中著名的有杨家的“永聚兴”、李家的“永兴号”、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张家的“恒盛公”、马家的“铸记”等等。据说他们在拉萨的信誉良好,与西藏上层贵族和商人往来密切,并资助清朝驻藏大臣,同时对各大寺庙进行布施,其数额之庞大,闻名一时。 云南商号在拉萨的40多家分号大多集中在八廓街吉日巷一带,在19世纪中后期,那里曾建有“云南会馆”,藏族称之为“云南拉康”。会馆里塑有关帝像和云南纳西族“三朵神”像,会馆直到今天还在。记者探访八廓街时,路过重新修缮过的“云南拉康”,虽然房门洞开,但往日的商业氛围已经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市井生活景象,目前这栋房子为百姓居住。而云南商人,以前聚集在中和国际城东桥内制作银铜器,后来中和国际城改建,他们也被分散了。现在八廓街内零散有几家云南商人开的店铺,但并不集中。 据说,许多云南马帮商人能说流利的藏语,不少人在拉萨娶藏族人为妻,又安一个家,而他们在老家云南还有原配的妻子儿女以及房地产等,于是就有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不过那些故事现在已很少有人再提起了。 北京人在拉萨经商也有些历史了。最初只是长途货运,来来往往;有规模的建立商号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八廓街所建商店有三四十家:“文法隆”、“裕盛永”、“德茂永”、“兴盛合”、“广益兴”等等。各家掌柜大都住在北京办货,伙计们在拉萨营业。货走水路长途运输,从天津上船,经香港、加尔各答,到噶伦堡后再用骡马、牦牛、毛驴等历时20天驮运到拉萨,全程所用时间大约3个月,一年可进两到三次货。货物主要是绸缎、瓷器、玉器、铜器、丝线、小手工艺品等杂货,根据市场所需,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花绸缎销路很广,不仅是用来做衣服的,寺院里的张挂饰件皆为绸缎。另外丝线的销路也较好,因为藏族无论男女都扎辫子,从长辫的中部编进彩线,盘在头顶。 北京商人在拉萨,与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人员、在三大寺学经的汉族僧人等素有来往。有一个从18岁就随着骡帮从四川进藏的段克兴先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哲蚌寺学经10年,返京后在北平蒙藏文化研究所做了副所长,成为藏学家。当年他在拉萨结识了北京商人刘时珍,后来段克兴娶了刘的女儿。 藏族中素有经商传统的有川西、藏东一带的康巴人。康巴人中经营规模最大的是邦达仓,从国内到国外的许多城市都有他的分号和办事处,我们将在下一版中详做说明。 经商热潮之兴起 这一经商热潮的兴起,还借助于一个契机。抗战初期,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相继沦陷,出海口被封;几年后日军攻占缅甸,切断了滇缅运输线,我国大西南地区物资供应紧张,国际援助、进口物资除同盟国的运输线外,地面惟有从印度经西藏运往内地。因而拉萨市场罕见地、不正常地繁荣起来。上述经商的达官显贵们动作幅度很大,从印度到中国丽江、康定、成都,运输线长达数千公里,马帮、骡帮穿过整座高原,财源也随之滚滚而来。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拉萨,八廓街的商人们奔走相告。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组织了内地商人上街提灯游行,凑了钱借用邦达仓的家院演了两天戏,其中有京剧《乌龙院》、《打面缸》,滇剧《三娘教子》和一些魔术节目。服装、道具都是商人们出钱赶做的,演员也是大家客串的。驻藏办事处还邀请了噶厦政府官员、贵族及其家眷们前来观赏。 但随着抗战的胜利,中国内地通往世界的陆路、海路复又畅通,茶马古道冷淡了,拉萨市场在几年的喧嚣后复归正常。由于运输线长,在二战结束前采购的货物从印度运往中国内地差不多需要半年时间,运抵目的地时货物大量积压,一些商人大亏其本。噶雪巴家族的一大批卡叽布正是在那时运进云南,脱不了手,收不回款,从而血本无归;加之随后噶雪巴被撤职遭监禁,使家道败落一蹶不振。那之后到西藏解放时,许多汉商返回内地,只有部分在西藏娶妻成家的留了下来,融入了当地藏族,少数人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安家,成了华侨。 老市场之进口与输出 老拉萨市场上,除了茶叶、丝绸、瓷器、马具、香料、干果及一些日用品来自祖国内地外,其它大多数商品均来自国外:有欧洲的珊瑚、琥珀、钻石,尼泊尔的布匹、染料、铜器、珍珠、香料、药材及印度的工业品铝锅等,有不丹、锡金的粮食、糖、麝香和烟,有拉达克的红花、干果。而西藏各地经由拉萨输出的商品则有金、银、盐、羊毛、氆氇、卡垫、药材、狐皮、麝香等。从这一来一往的商品交易中可以看出,进来的是产品,输出的则大半为原料,显而易见地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尤其羊毛出口,算得上经济命脉,却一直受到英印遏制。马丽华在《老拉萨-圣城暮色》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不平等交易:“英印倚靠地利之便以强凌弱,只准将其销往印度,不得直接与第三国接触,且是操纵定价的买方市场,且是只付卢比不付美金。而羊毛作为原料最终流入的是美国,是意大利。英印就这样从中转手倒卖,大赚其钱,无异于拦路抢劫。西藏官方、民间为此耿耿于怀,但也无计可施。” 参考文献: 索穷《拉萨老城区八廓游》; 马丽华《老拉萨-圣城暮色》。 藏族独有的贸易习俗 八廓街可以说是整个西藏最具知名度的商业市场,它创造了许多藏民族独有的贸易习俗,非常有趣。例如: 1、买卖双方经过一阵讨价还价,当某一方向神发誓后,这一“誓言价”就神圣不可侵犯,就是“成交价”。 2、过去,八廓街的商人很多文化水平较低,不少商人就采取给商品打一些记号的方式来帮助记价,当然这些记号一般是保密的,外人无从知晓。 3、当一买主与卖主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敲定价格后,买主先是将钱在自己身上擦抹一下,再付给双方,据说可以守住自己的“财运”。还有一些出售奶酪、酥油、牛肉的商人在货物出手时要最后再品尝一点自己的产品,出售其它货物则在自己身上擦抹一下,再递给对方。这种情况在康巴商人中比较普遍。 4、藏族摊主会对自己每天的第一位买主和收摊前的最后一位买主比较优惠,并用从第一位买主那儿收来的钱在货摊的商品上拍打几下,以示招财进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