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做了一个“八廓街再认知”的专题,目的在于略去这条街道上的浮光掠影,更为真实、沉着、纵身地去触摸它的灵魂。方向是从本期的八廓街老大院开始,找寻历史的斑点,梳理历史的罅隙。我想,对历史的观照可以更好地辅助认识未来。正如八廓街上这些老宅目前的面貌,很多在进行“修旧如旧”,它们的有些墙体因为太过老朽而被拆除,有些则在原墙基础上进行翻新。老房子也有新发展,历史也要融入当下。 有了历史的窥鉴,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探索目前寸土寸金的八廓街——它的商圈。这条20年门面租金翻了几十番的老街,一定程度上示意着拉萨的飞跃、西藏的速度。这必然要融入主旋律因素,我们的采访对象也或多或少地会谈到经济形势之大好、政策之辅助等等。但我们更为关心的是,他们——八廓街最初的一批创业者们,曾经经历过的传奇故事。不管在熙来攘往的都市生活流里,他们还在不在江湖中风生水起,但江湖上依然会留下他们的故事。 就像武侠小说那样,江湖要有故事,必然有各路英雄散落民间,偶尔接到一个英雄帖,瞬即从各个隐蔽角落赶来,参加一个英雄的聚会。在八廓街这条神秘的老街里,也有很多神秘的人。要褪去这条老街华丽的外衣,我们就必然找到给它披上这件衣服的人们。第三期,我们找到这条街里的藏龙卧虎,他们或是古董经营商,或是古玩藏家,或是某一项非遗传承人,他们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八廓街。 最终还是要回归正题。乍看上去,八廓街缓慢而闲适,初来乍到者喜欢在这里“晒日头”“找艳遇”“耗日子”……在众多游客和生意人的推动下,八廓街蒙上了一层“慢”的面纱。而这里所说的“慢”,体现在各种酒吧、茶馆、藏餐吧、墙根儿底下。推而广之,八廓街的“慢”某种意义上代指拉萨的“慢”、高原的“慢”。最后一期的采访,我们想真实客观地呈现八廓街上这种“慢小资”,和一定程度上的“伪小资”。到最后,我们想毫不留情地撕开这层面纱,告诉人们,现代拉萨其实已经不慢了。八廓街、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已经被推进到历史与未来的完美融合之中,推进到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中。当然,你也可以嗤之以鼻,因为我们又要回归主旋律了。 再来说回这第一期——“八廓街再认知之老宅”。如果没有这些充满传说的老房子的点缀和烘托,老拉萨还能是老拉萨吗?八廓街还能是八廓街吗?某种意义上,这些老房子就是八廓街的灵魂与根基。 老房子包括贵族府邸、拉章、活佛的私宅、颇章、民居等。其中有七世达赖喇嘛父母的住宅,还有传说中松赞干布、宗喀巴、仓央嘉措住过的房子,还有邦达仓、赤江、林仓等。据考证,八廓街卧堆布巷内的部分民宅,甚至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在八朗学一巷我们找到了历经沧桑的“觉囊仓”。 觉囊仓是一座两层高的古老建筑,布局奇特,墙体斑驳,显得陈旧而苍老。1998年觉囊仓被拉萨市文物管理局公布为首批拉萨古建筑保护院。在八朗学二巷,还有扎西甲措和哲通等古建筑保护院,前者为典型的四合院,窗小、墙厚,像一座坚固的碉堡,结实挺拔;而后者是一座面积很大的实木结构的老院落,画梁雕栋、富丽堂皇、宽敞明亮。 晚清时期的《西藏志》“市肆”一节中,已经提到传统藏族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在八廓东街的卧堆布巷。这里有早期修建大昭寺期间服徭役的民工住房,由此得名“卧堆布”(徭役房)。 传说这一带的不少建筑都与松赞干布的事迹有关。这条巷子里有14座文物保护大院。这些建筑多为碉房,外墙大多用石砌。石墙有明显的收分,门和窗口都很小,采光较差,平顶,外形厚重、稳固。一般二或三层,底层是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或居室在二层或三层。在卧堆布巷集中分布着囊莫莫、东孜苏、那仓羌、达翁厦、荣扎等挂牌保护院,皆为三层小楼。在其天井内铺满鹅卵石和青石板,在熙熙攘攘的八廓街内,这儿格外寂静,甚至显得有点儿闭塞。 旺堆康飒、尊姆康萨、平康等古建筑保护院位于夏萨苏巷。平康是解放前曾任噶伦的大贵族平措康萨家族的老宅邸,至今完好。 …… 但由于版面原因,本期探访八廓街之灵魂——老房子的专题,我们只能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所老宅,略微挖掘其背后故事,简作窥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