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试航成功的经验,王信臣增加了信心。他答应了孙越崎的要求。翌年夏,他挑选了20多名筏工,成立了“皮筏航运队”,赴广元执行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他们用油矿局从兰州购买的2000多个羊皮胎,扎制了5只巨型皮筏,每只能够载重60吨,共装载了300吨汽油,开始了前途未卜的军运航行。
根据试航的经验,王信臣知道,这是一次与死神拼智慧拼胆量拼勇气的生死之旅。虽说从广元到重庆的直线距离是700公里,但由于重庆部分河段的“曲流发育”特征,许多江段曲折蜿蜒,实际航程将超过1000公里;再加上五只皮筏同时航行,标大,易暴露,若遇日本飞机轰炸,不容易躲避。这意味着他们的航期将比预定的要长,所冒的风险也将很大。因此,这次航行,要比试航更难,更要精心筹划,保证万无一失。由于缺乏资料,我们今天无法准确地知道王信臣是怎样在日本鬼子飞机可能随时轰炸袭扰的情况下带领一支目标不小的筏队,将物资安全运抵重庆的。但史料确凿记载的是,经过了15天的艰难航行,王信臣率领的筏队终于抵达了重庆。
皮筏在嘉陵江上航运成功轰动了山城。油矿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皮筏航运队大会”,新闻单位摄制了电影纪录片。参加欢迎大会的人们向这支20多人的皮筏运输队伍投注了满怀敬意的目光,同时也被面前奇特的羊皮筏子吸引住了。那5个已经卸了货物的皮筏,在水波中轻轻地漂浮晃动着,恰如那些憨实筏工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局促不安。每个筏子下面,整齐地排列着数百个黄澄澄、胀鼓鼓的羊皮胎,在阳光映照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显得分外耀眼。有的外国记者看到皮筏后,非常感兴趣,反复地观看,轻轻地摩挲着,要求容许他带一只羊皮胎到本国去展览。山城市民闻讯之后,络绎赶来,大家围着皮筏,观看之余,赞叹不已。为了满足群众的好奇心,重庆当局决定将皮筏在化龙桥码头停放一段时间,让大家参观。两个星期后,这些皮筏又投入了航运,成为嘉陵江上的一个景观。碧波之上,满载汽油桶的皮筏顺流疾行,鱼贯而下,其轻捷灵便,远不是那些笨重的木质或钢制轮船所能比拟的。羊皮筏子真正成为具有军用功能但不用燃料驱动的特殊“军舰”。据说,“羊皮筏子赛军舰”一句民谣,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一直到1943年,运送汽油一年多之久的皮筏运输队完成了运输任务,返回了兰州。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