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园:探寻曾经的尚武之风

时间:2012-05-24 11:12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薛雯,尚洪涛 点击: 载入中...



习武园西口就是广仁寺



习武园东口这几棵大树在改造路面时被保留下来,树根部高出地面不少。



  《清西安府图》中的习武园校场一带(图中灰线处为今习武园路)。

 

  在西安城内西北角,有一个凝聚着清代西安城“武”元素的地方——习武园。虽然曾经闪耀的刀枪剑戟都已黯淡,活跃过的能骑善射者也早谢幕,但是,探寻它的历史,尚武的威风依然能让人感到振奋。
 

  康熙驾临习武园检阅绿营兵


  习武园位于西安城的西北角。巷口附近的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古意盎然,感染了这份静谧,现在的习武园也相对安静,尤其在靠近寺院的路西段,每有汽车驶过,车轮碾轧路面发出的声音都格外响亮。

  习武园是一处清代留下的地名,因在城西北隅,又叫西武园。然而,对比清代西安府图与今天的西安市地图,两处习武园的位置可谓大相径庭。在清代的府图中,习武园北起西安城北城墙,是一块开阔的长方形场地,四周用围墙围起,开口在南墙。而今天的习武园,是一条东起西北三路,西接顺城巷,长六七百米的街道。

  从矩形场地到一条街道,习武园在这段过往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昔日的矩形场地里又发生了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国庆大典时,隆重威严的阅兵仪式常是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展现国家武装力量的建设成就,燃起每位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实,阅兵仪式自古就有,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习武园,曾经就是清代的一处阅兵练武场所。

  清代的军队编制与明代不同,既有按照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编制的八旗兵,同时还有入关以后收编汉人所建、以绿色旗子为标志的绿营兵。平时,八旗兵和绿营兵分属不同校场训练、检阅。八旗兵在满城内的八旗校场,绿营兵则在满城外的校场操练。此外,绿营兵还分不同级别,受不同的长官统率。如有陕西巡抚所辖抚标绿营兵、西安总兵所辖绿营兵等。不同绿营兵,有各自的操练和检阅校场。习武园,即是清代主管陕西军政的陕西巡抚按照惯例校阅绿营兵的地方,也被称为北校场。不仅如此,康熙皇帝曾经还亲自驾临习武园校阅军队。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为安定大西北,康熙皇帝西巡陕西。11月,经潼关进入关中,在游览了华阴、临潼等地后来到西安。在西安期间,文治武功卓著的康熙皇帝,考察了吏治民风,并检阅了西安驻军,考察各军训练成果及战斗力。康熙对绿营兵的检阅,便是在习武园内进行。检阅后,康熙对兵士表现出的骑射技能十分满意。这次西巡的感触,康熙创作了一首《长安行》,诗中对此行阅兵亦有所描述,“河山天险古金汤,都邑规模溯汉唐。陆海膏腴本沃壤,秦风■悍称岩疆……大阅三军训甲士,来朝诸部趋藩王。”
 

  清代武举考场的所在地


  不过,习武园的来头还不止如此,在清代,它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作用。这项作用,使它不仅对统治阶层意义重大,还让它成为众多民间习武者心中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地位超然。这究竟是哪项作用呢?

  西门里贡院广为人知,那是明清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中文科乡试考场。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偏于城西北角的习武园也与科举考试有关,原来,这里便是清代与贡院对应的武举考试场所。

  科举中的武举从唐代创制,发展到宋代较为完善,成为科举体系中的一部分,确立了比较细致的考试办法。在元代,武举被废止。到了明清两代,武举恢复并兴盛。尤其在清代,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出身游牧民族,能骑善射,武定天下,所以尚武之风甚浓,因此武举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武举脱颖而出,成为普通习武之人走上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民间习武之风愈浓。武官中,除了当兵打仗出身的人,从武举出身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是武举考试进行的场所,对怀有梦想与抱负的民间习武人来说,习武园便成了他们展示自己实力的最佳舞台。

  那么武举到底是如何进行?又要考些什么内容?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张永禄介绍说,清时期的武举基本固定为三年一次,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在县府举行,考中的人称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就是武举人;会试和殿试要在京城举行,考中的人称武进士,其中殿试的头名就是武状元了。考中的人将被授予武官官职,风光无限。在习武园举行的武举,就是其中的乡试环节,它由本省巡抚主持,所考内容分内场和外场,内场是笔试,算是文化课考试,要求应试者默写武经等,外场则考的是实践操练篇,包括测试骑射技能的马射和步射、考验气力的举石、舞刀、拉硬弓等项目。每项考试内容,都有各自相应的达标要求。最终中举者,就算得到了进身机会,还可以再去京城参加会试,进一步获取升迁机会,为国效力。

  清初的著名武官、西安府长安县人梁化凤,就是在这里与人比武,中得武举人,获得进京会试资格,成为武进士。此后,他作为清廷一名重要的军事将领,屡建功勋。


  辛亥革命后习武园不再是校场


  后来,随着清朝后期的衰败与没落,武举人才无法满足近代战争中抵御外敌的需求,武举制度不再能够胜任强军御敌的时代要求。在光绪27年(公元1901年),盛行中国几个朝代的武举制度被宣布废止。自然,习武园作为武举场地的历史也就随之宣告终结。

  关于这段历史,《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衙署考》中有记载:“习武园,即演武场,巡抚循例大阅之所……历科武闱乡试校士亦在此,科举停,遂专为校阅地。”不过,此后“专为校阅地”的状态,习武园也没有维持太久。

  这就要说到有关习武园发展的另一个节点辛亥革命了。当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习武园从此不再是清军校阅地。

  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西安市区域图中可以看到,习武园一带与清光绪年间的府图相比变化并不是特别大,只是在长方形的围墙上多了几处豁口,顺着几个豁口,是一道道人们踩出的阡陌小路,弯曲着通向西北方向角落里的广仁寺。

  广仁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正是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后,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政权统一而敕建的。它位于习武园西北侧,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


  开阔校场渐成农田街巷


  习武园废弃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比较荒凉,后来逐渐开辟出许多农田,住上人家,形成村落街巷,并有了各自名称。其中在原校场偏北位置的一条东西方向街巷沿袭下了习武园的名称。

  成为街巷的习武园,东起西北三路,隔西北三路与药王洞巷相望,西头开始只到西北一路,前些年才向西延伸,拓至西城墙内的顺城巷。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在民国年间,习武园的东段称为药王洞西路,解放初归入习武园,1966年曾改称八一街,1972年又恢复原名。陕西省综合勘察院、省农业厅都位于巷内。

  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前,习武园一带多是农田,平日人很少,偶尔还有狼出没。附近的城墙上被挖出一个个大洞,有的洞里住着外地逃难来的人。年过古稀的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老先生幼年与家人从山西来到西安时,就住过那里的城墙洞。葛老先生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城墙上这些洞当时被当做防空洞,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往里跑。据说有一次日机扔炸弹,恰好落在一个防空洞附近,洞口被炸塌,躲在里面的人都不幸遇难了。之后,人们就将防空洞挖成墙里墙外两面打通的样子,以防一面洞口被炸毁。后来葛老先生家住进一个防空洞时,才把靠城外的另一端洞口封死。

  那时,习武园路南有一个小村子叫王家圪塔,葛老先生一家后来就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里。同住的有好几户山西人,都是走街串巷的货郎,担着担子做各种小生意。葛老先生说,当时习武园这片的场景就像现在的郊外。说到这儿,他还讲了一件趣事:“农家院里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树上有个老鹰窝。有一次,我刚割了一块肉提回来,突然一只老鹰飞蹿下来,速度相当快,我根本来不及提防,鹰就把肉给叼走了。”

  到解放后,习武园附近依旧比较偏僻冷清,除了一些平房,还有不少用牛毛毡搭建的棚户人家。住在习武园36号院的贺先生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那一带人多了,路边的平房也多了,但是一到晚上七八点路上就基本没人了。57岁的刘新丽女士1972年进入习武园里一家围巾厂工作,时常要上夜班,当时她家住北大街,虽然夜班时间是晚上12点多开始,但她通常晚上吃完饭七八点钟就会赶到单位了,因为再晚习武园那段路太偏,独自夜行不安全。

  除了围巾厂,习武园还有两个大厂子:塑料厂和啤酒厂。69岁的冯苗阿姨住在习武园西段三十年了,在家门口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她回忆说,原来,三个厂子中,围巾厂在路中段偏北,啤酒厂在路南边,塑料厂在最西头。围巾厂前有一块菜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消失。后来几家厂子中,有的迁走了,有的倒闭了。大约在六七年前,习武园西头发生了较大变化。厂区迁走,道路打通,再向西延伸,经过广仁寺门前,直到顺城巷,成了现在的样子。

 

  尚武门得名与习武园有关

 

  在习武园采访时,多位居民不约而同地都跟记者提起了一座已被拆掉的大院子。在他们的描述中,这座院子曾位于习武园路中段南侧,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算是那一带房子中的代表,主人好像是一个军官。有一次下大雨,刘新丽来到这座院子外避雨,被好心的主人请了进去,“别看门头不大,进去之后院子却挺深,天井四周都是房子,中间摆着一些花草。顺着走廊从侧面往后绕,里面还是一进院子。”像这样的院子在后来的改造中都拆掉了。

  现在的习武园,两侧法桐高大茁壮,路边尽是密集的楼房,只有在路南的36号院外,临街还保留着一排顶部为人字形结构的安架房,看上去年头稍久一些。据当地住户介绍,这排砖混土木平房大概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据说曾经是啤酒厂堆放酒瓶的库房,现在开成一间间店铺。而路边其他建筑,多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建造的。

  尽管如今的习武园,既没有武场上高手的精彩较量,也没有校场将士中的飒爽英姿,但是,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习武园里打听,不少居民都能说出几句习武园名称的来历,虽然不一定完整准确,但绝对都围绕“武”展开。而街东口不远处的建国后新开辟的城墙小北门,也因为临近习武园的缘故,被冠以“尚武门”这个气势不凡的名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云南大理感受古老白剧:寻找曾经失落的声腔
  • 探寻楼兰后人
  • 从黄河三峡 探寻华夏文明源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