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韩森寨由韩森冢而来,而韩森冢又由皇孙冢演化而来
大麦市街由大门寺演化而来
早慈巷由枣刺巷雅化而来
西安地区的地名历史悠久,由于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许多地名仍沿用古音,经过漫长的岁月,古代发音和现代发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音、字辗转传写,失去原意,所以现代一些地名的含义已变得不可理解。目前,西安面临与世界经济、文化接轨时刻,也是古今文化交替的关口,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地名的释义将来可能无人知晓以致失传,有必要将这些地名整理下来。
参观周灵台时遇到的“阿”字地名
户县秦渡镇北阿底村的西周灵台遗址,至今有三千多年了。
我到了秦渡镇打问“阿底村”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后来才问清楚,那个村子叫“窝底哈”,写为阿底下,意思是村子就在灵台底下。当我找到灵台后,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西安周边“阿”字打头的地名很多,可能与长安的方音有关,还得认真研究一番。
“阿”字打头的地名念“窝”,是古长安人的读音,也是一个遗留在民间的古音。小时在课堂上老师领着我们读杜牧《阿房宫赋》时就念“窝旁宫赋”。古版书上“旁”字和“房”字几乎很接近。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地名里往往深藏着较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根源,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现在的文字,而民间却保留了远古时的读音,阿房宫就是一个例子。
“阿”字地名这样有古气,引起我的注意,查一查“阿”字古代是什么意思?最早《诗经·大雅》有《券阿》篇,第一句话是“有券者阿”,就是说“有券着城墙门洞者的城邑”,阿就是城。齐国官书《考工记》记述西周镐京城墙的规格时,就称为镐京的“城阿之制”。
于是我把西安带“阿”字的地名查了一遍:发现蓝田县华胥镇骊山西坡有一村庄名阿氏庄,当地村民读“窝氏庄”。清雍正《陕西通志》和武伯纶《西安概述》等书记载,华胥镇这个地方在远古时华胥氏生了女娲、伏羲,阿氏庄就是女娲氏庄,为女娲氏所居地。骊山顶上的人祖庙就供着华胥、女娲和伏羲氏。另外,蓝田县白鹿原上孟村镇也有个阿氏庄,与怀珍坊连村。村民说:“村中古庙钟铭文上写着,商朝时有名叫哲芳的人在此炼铜,后人纪念他,取名怀哲坊。阿氏村即女娲氏村。”
“纪”字地名与古老的狄寨原历史
一千七百年前,一个叫郭钦的朝官给晋武帝上书,请重视关中的民族问题。他说:“关中人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就是说当时关中的人口比率中戎狄民族占一半。当时的古村名能留到现在吗?白鹿原上大兆镇旁的留村是原留村乡政府驻地,北边有戎店村。留村是汉民住的村子,十六国大动乱时没有迁走;戎店就是戎民住的村子。
一些“纪”字打头的地名是因古音读“狄”为“纪”改成的。如灞桥区狄寨镇当地人今天还读为“纪寨镇”。所在塬亦称“纪寨原”。狄寨镇附近另有狄村,当地人也叫纪村。西安西郊原长安县纪杨乡的纪杨寨,古志写为狄杨寨。十六国时,关中氐族建立前秦王朝中杨氏是关中氐族第一大姓,人称氐杨村,古长安人发音“纪杨”,现在写成了纪杨寨了。又如,一千六百年前的十六国时,多次从甘肃宁州将羌族人迁到白鹿原上,其中一次就5000户,唐初在白鹿原设宁民县,对羌民实行专门管理。宁民县实际以甘肃宁州来移民而得名。《梁书》记载:康宦家族从西域康居中迁到白鹿原,一部分以国为姓,在今大康村的五康村一带。另一部因康居国国王姓白而姓了白,如今天白鹿原上的白枝村。唐代诗人白居易祖籍为下邽北支白村,他的胞弟白敏中在唐朝是宰相级人物,自称祖籍西域康居国人,因康居王姓白,以白为姓。“支”也是当时西域迁来的族名。此村相对渭南的北支白称为南支白村,现在写成南枝白村。解放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写过一书《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关中部族》,如果按他考订的羌村来查,今天白鹿原上狄寨镇周围一半村名是羌村姓氏形成的村名。
地名向高雅文化演变
西安回民读音较重,如门字读为“媒、埋”。位于北桥梓口街(今大麦市)东侧有营里寺,是明清专为军队上的回族同胞礼拜的寺院,因门楼十分壮丽,俗称大门寺。年长月久,因“门”字回民读为“埋”就将大门寺演化为大麦市了,即今大麦市街。大约在明代前从宁夏河西走廊迁来一批人住在西大街北侧,取名河西巷。当地坊民为了与迁来的人和谐相处,改为和西巷。后来和西巷演变为学习巷。为什么和西巷能演变成学习巷呢?原来,既有回民发音的原因,也有地名向高雅文化转变和教诲人民向善的倾向。比如回坊上的早慈巷,隔一堵墙紧靠明清乡试的贡院(今儿童公园)。贡院开拓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考取举人的考场,为了防止越墙舞弊,仿照唐代考院遗俗在院墙头插满枣刺,因而得名枣茨(刺)巷。1917年把枣刺巷雅化为早慈巷,有“慈爱之心,早发长寿”之意。
西安西郊有个聚驾庄,是著名地方史专家陈元方先生多年蹲点的村子,他把解放前后村子的变化记载下来,成为了解郊区农民变化的宝贵资料。他曾经叫我查一下聚驾庄的来历,村民说:“聚驾庄的村名,是古时有一天,几个皇帝来到村里聚会,故名聚驾村。”我查过清嘉庆《长安县志》,它对这个村名的来历有另一种记载,当时有北、东、西三个巨家庄,后来演变成现在的聚驾庄。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