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时间:2013-10-31 08:24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陆上丝绸之路,必然要穿越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曾有以下5条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的南道、姑墨--于阗道、坎城--神山堡--疏勒道、焉耆--于阗道及抒弥--龟兹道。这些古道都曾留下我国古代人民的足迹。晋代高僧法显是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玄奘是第一个把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的人。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古代交通,《穆天子传》讲道,周穆王经柴达木盆地入新疆若羌,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过帕米尔入阿富汗境,最后到塔什干地区。从汉代开始,有记载的僧侣、商贾、使者、官吏、将士等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路线大致便为上述所说的5条。


  《汉书·西域传》中讲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汉代丝绸之路的“北道”是由吐鲁番经焉耆,沿天山南麓到喀什,其间没有沙漠阻隔。


  “南道”的路线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所经地区有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抒弥、于阗(今和田)及莎车。古代的且末在今天且末北沙漠中,抒弥在今天于田和策勒县境。《大唐西域记》记载, “蓖靡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由此东行人大流沙,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这段记述,如实地反映了在流动沙漠地区交通之困难,行旅之艰辛。这或许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由来。


  关于姑墨--于阒道,《汉书·西域传》记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北与姑墨接。”姑墨,即今阿克苏,于阗为今和田。并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水经注·河水篇》也讲:“姑墨川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姑墨川即今阿克苏河。


  1960年曾计划修建库(车)和(和田)公路,沿和田河西岸,从南北两端推进,有不少路基已修成,后因故中断。此后还有不少人赶着毛驴车通过这条路线,来往和田、阿克苏与沙雅之间,沿途不乏放牧之人。2006年由阿克苏到和田,沿和田河东岸修建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已经贯通,大大方便了两地交通。


  至于坎城--神山堡--疏勒道,在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新疆和田河流域考察报告 (1986年) 中记载: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和田一带探险,收集到一些于阗文书,文书中涉及到从玛扎塔格古戌堡(神山堡)至坎城的交通路线。文书中显示,由神山堡、三铺、濡马屈萨至坎城,是当时的一条交通路线。三铺、濡马屈萨今在何处无从考究。坎城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建德力河一般认为是克里雅河,城镇的位置是在今克里雅河以西约90里。


  关于焉耆--于阒道,《佛国记》中记载了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印度)求经的路线。他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到达位于罗布泊地区的鄯善,记载当时罗布泊以东三龙沙(库姆塔格沙漠)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当时的楼兰“其地崎岖、瘠薄”.由善鄯再到乌夷国(今焉耆),然后由乌夷国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和田)。


  对于抒弥--龟兹道,《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克勒底雅河“北流三百里入大河”,“克勒底雅河”即克里雅河,“大河”即塔里木河。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克里雅河西支大约在4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于是在古代沿克里雅河行成一条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的交通路线就成为可能。《新疆图志》(1910年)中也曾讲到克里雅(于田)与沙雅之间有交通来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十五分钟的苏丹汗驿站
  • 探访甘肃嘉峪关千年魏晋古墓 “重回”古丝路
  • “死亡之海”上的绿色守望者
  • “麦盖提”的三个传说
  • 古丝路上的公主堡
  • 新疆第一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