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酒泉城东一百里的下河清绿洲,东临沙漠,三面环滩,处在丰乐河下游,是酒泉盆地东部的一块独立的绿洲。境内分布着下河清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坝河西岸的下河清汉墓群,丰乐河故道西岸的淌沟汉墓群,紫金城汉、魏晋墓群,以及皇城、紫金城两座城堡遗址等历史遗迹,这些充分说明了下河清绿洲在酒泉历史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是酒泉古代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河清皇城遗址现位于乡政府东一公里的皇城村内,丰乐河故道的西岸,志书中记载,皇城是西汉时河西四郡之酒泉郡所辖九县之一的乐涫县,唐时为福禄县,在河西被吐蕃占领后,及至西夏、元、明、清时此城便再无记载了,那么当时一个小小的县城后来为何又被称之为"皇城"呢?下河清紫金城遗址位于乡政府北两公里的紫金村内,据志书中记载建于明朝初年,原为中河清堡,是当时肃州卫所管十几个堡之一,那么为什么又被称之为紫金城呢?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通过查阅酒泉的一些史志资料,拜访酒泉文史专家,走访当地一些知情老人后,对下河清皇城、紫金城的创建年代、历史作用等得出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皇城
据《酒泉文史》刘兴义作"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新考"一文可知:古乐涫县西至州百里,东北八十里有盐池,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并不是《高台县志》中记载的"高台西南四十里"的现骆驼城遗址或明海故城,而是位于高台西偏北一百四十里的丰乐河下游西岸的今下河清皇城。
对于"乐涫"二字,史学家们作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乐"有高兴、欢乐的意思,也可能是丰乐河的"乐"字:"涫"通"灌",有灌溉之意,所以"乐涫"之意就是丰乐河水灌溉之地也。可见西汉时下河清已有开垦屯田的规模,丰乐河水滋润着良田沃野,现白疙瘩滩仍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之为古代天生涝坝(天然湖泊)的地方,水在当时下河清还是比较充裕的。
乐涫县建于公元前121年左右,属西汉河西四郡之酒泉郡,王莽时改为乐亭属辅平郡(酒泉郡),东汉时又复改乐涫县仍归酒泉郡管,三国(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北凉、西凉时改为乐涫镇属肃州(酒泉),唐武德二年(619年)又在乐涫故城别置福禄县,又称福禄左城,取旧名(原福禄县在今酒泉市区),三国时即称福禄左城(见张既传)。唐大历元年(766年)与河西其他城池一样被吐蕃所占,归肃州千户府管,无县城记载。五代属甘州回鹘之肃州,宋时归西夏蕃和郡(肃州)或是镇夷军管,无县城记载。从元、明、清之后乐涫故城随废,无任何记载。
从上述历史记载来看下河清皇城在唐朝以前均是县城,其范围包括酒泉下河清、上盐池、屯升马营及高台新坝、红崖子、元山子、顺德等地。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被称之为皇城的呢?
《酒泉史话》言:元朝初时河西一些比较集中的农业区和水草丰茂的牧地均为元朝名王大将所占,下河清皇城便是其中一王驻地。在河西被称为皇城的有两处,一处是铁木真之子阔端的儿子永昌王在今肃南皇城区建的行宫,另一处便是下河清皇城。那么在下河清皇城的又是哪一位皇城太子呢?
志书中无记载,但在元朝时确有察合台汗国太子喃嗒失曾驻肃州文殊寺,并建太子寺(有石碑为证)。志书中却无这位王子的府邸记载,所以有可能皇城便是喃嗒失太子的府邸,而且在民间也有紫金城是鞑王子驸马城的说法,即下河清皇城是鞑王子的城池,而紫金城是王子为其驸马修的城池。由此可见,下河清皇城在元朝时也是一座重要的城池。解放后文物考古队在其残墙中曾挖出"开元通宝",说明此城在唐朝以后被维修和加固过。
在明《肃镇华夷志》和清《重修肃州志》中没有任何关于下河清皇城或遗址的记载描述。当地老人讲皇城在清同治前均有完整的城墙和角墩、望哨台,只可惜同治年间被回民起义军破坏(用城墙土来熬硝做炸药)。一座古城池从此残破。据1958年县文化馆在下河清皇城考察的结果,此城长344米,宽291米开南北两个门,虽已残败,但仍然有雄伟的城墙、望哨台等遗存。
此城已于肃南皇城同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实皇城(乐涫)之迷依然神秘,只待我们不断去挖掘和探索。
下河清紫金城位于乡政府以北2公里的紫金村内。
明《肃镇华夷志》记载:河清堡,设在适中平川中地,土城周围二百五十丈。东北至盐池堡七十里,南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西南至金佛寺五十里,西北至临水堡七十里,北至双井堡六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五十五名,马二十五匹,屯田一十顷七十九亩零,屯粮二百四十五石零,草三千九百二十束。所管沿路墩台五座,并无分管边埂水头。原系大路驿递,万历三十一年,驿所甲军七十七名,骡、牛四十五头只,改发双并堡。清《重修肃州志》记载:原有防守营,万历四十四年,尽将官兵调野麻湾堡,并作民堡,居民耕种。志书中言河清堡与其他堡城一样置于明初,但《酒泉史话》言"元朝为了发展中西交往开辟了驿运大道,设立驿站。仅酒泉一带就有高台、临水、盐池等十几个驿站,与驿站相辅的还有急递铺。"明朝建国初沿袭元朝驿运,元朝时下河清有从高台、盐池到酒泉的大路。所以应和其他重要驿站一样始建于元朝,只不过城堡规模要小于明朝。
那么为什么在肃州诸多城堡中其余都延续原城堡名,而惟将河清堡称作紫金城呢?以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比较符合实情,也是目前史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河清堡城巡墙上抹了一层掺有纸筋的白灰,"纸筋"在当地方言中读zi jin ,所以人们将此城传叫成了"紫金城".当地有谚语为证"肃州城是砖包城,下河清是纸筋城".
第二种是一位旅游界人士说的:唐朝薛仁贵征西路过下河清时,将军营驻扎在这里,没想到在插军旗的地方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块金子,于是薛仁贵大喜,说"此金地。"传着传着就传成了"紫金".如此说来,关于紫金的历史又向前推至唐朝了。
在民间,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紫金城是下河清皇城里的皇太子为其驸马修的,所以紫金城又叫"鞑王子驸马城".当地还流传着"皇太子张榜寻医赐婿"的故事呢。这种说法虽是民间流传,却将紫金城的建城历史推到了元朝,这样又将紫金城与下河清皇城在元朝的历史渊源联系上了。
从明《肃镇华夷志》、清《重修肃州志》、清《肃州新志》、《酒泉史话》可知:紫金城(河清堡)始建于元朝属肃州路管,是重要的驿站和递运所。明洪武年间置镇夷千户所,河清堡属之,清《重修肃州志》云:镇夷所,领镇夷、深沟、盐池、和清四驿、深沟、盐池、和清三递运所。万历三十一年,以地僻移驿于镇夷双井堡,万历四十四年,将剩余兵丁尽调野麻湾堡,此堡虽废为民堡。但仍然是高台、镇夷、盐池通往肃州的重要一站。雍正三年高台千户所和镇夷千户所合并为高台县,河清堡归高台管。雍正七年,因丰乐河、马营河上下游分属肃州、高台管,沿河人民常因浇水而起纷争,为管理方便,甘肃总督岳钟旗上书朝廷建议将高台所属下河清、马营、上盐池划归肃州管,将甘州之高台划归肃州直隶州管。清末民国初,设有保甲局归肃州之清水管。民国时属酒泉县的河东乡(区)管,治在清水。解放后,1955年撤区并乡时改为下河清乡,乡政府驻地陈家楼庄。1958年紫金城(河清堡)被拆毁,所拆青砖和材料用于新建乡政府和学校。1966年文革时改为红卫乡,1971年恢复下河清乡。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