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遇拓片
王遇(生卒年不详),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或澄城县北)羌族人。《魏书》说他“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实则姓钳耳,世为羌族中渠长。孝文帝时,因坐事遭腐刑,遂为宦官。累迁吏部尚书、将作大匠,加散骑常侍,封宕昌公。幽后被废时,他曾议论幽后之过。及幽后复受宠幸,孝文帝以他诽谤幽后有罪,将他免官夺爵。宣武帝即位之后,为他复爵,授光禄大夫。
王遇深通建筑设计和施工,主持监修过北魏大同、洛阳两都城的大型建筑群。他主持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方山修建的佛寺和房舍,风格独特,艺术水平很高。《水经注漯水注》记载:“平城东郊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面相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这些用石料雕成的仿木结构建筑,包括室内的陈设、家具也是石料雕做。这是王遇独创的建筑形式,是石窟形式和传统的民族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他主持修建的文明太后陵庙及扩建的陵园,是规模宏大的一座墓地与佛寺合一的石雕建筑群。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对洛阳进行大规模扩建,王遇主持监修了东郊马射坛殿、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等。
北京图书馆所藏《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抄本中说:“今寺中遗刻所存有二:一载在护国(寺),大而不全,无年月可考;一在崇福(寺),小而完,其略云:安西大将军、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钳耳庆时镌也……盖庆时为国祈福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据专家考证,王遇所建崇福寺即今云岗石窟群中第九、十两窟,其精巧华丽为云岗窟中第一流,保留至今为国家重点文物。
与此同时间,王遇在家乡建筑晖福寺,太和十一年开工,次年完工,规模巨大,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据《晖福寺碑》记,该寺“上为二圣(指文明冯太后和孝文帝)造三级浮图各一区,规模爽垲,……崇基重构,层阁迭起,法堂禅室通阁连晖。翠林涤流,含荣递映,……金仪赫曜,彩绚光备。”不仅建筑物本身装饰华丽,而且有与环境互相辉映之美。王遇是少数民族,生长于关中,他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羌族和汉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因病而卒,追赠雍州刺史。(本文参考《长安史话·魏晋南北朝分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