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帕克阿斯卡村
喀帕克阿斯卡村(又称大麻扎村)离和田地区民丰县城90公里,是离尼雅遗址最近的村子。100多年前,斯坦因正是从这个村走进尼雅古城的,现在老斯已经远去,喀帕克阿斯卡村上空的炊烟依然在沙漠里飘动着,问起那个英国人斯坦因,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也许他们的爷爷们见过这个人……
这是一个遥远的村子,在沙漠腹地。尼雅河流到这里就不往前流了,似乎也就是在这里把河水流干了。
早年的尼雅城之所以变成一个废墟、一个“东方的庞培”,也许正是因为尼雅河走着走着就不往前走了。
如果没有沙漠公路和通往村子的道路,喀帕克阿斯卡村会依然孤单地呆在沙漠里,而躲在四周的风,时不时会从某个沙包后面窜出来,呜咽地穿过村子,村子无助的样子会让人想起一个迷路的孩子。
变化着的小村
现在路通了,在外面的很多东西都进来了,很多东西也在不停地影响与变化着喀帕克阿斯卡,但似乎还有一些东西依然凝固在早年的某个日子里,时间在这里就像蹲在墙根打盹的一只猫,不愿意醒来。
早年斯坦因以及去尼雅的很多人走的也是这条老路,先到喀帕克阿斯卡村,做短暂的停留与准备,然后再进入尼雅。
喀帕克阿斯卡村现在有村民450多人,大多在种地,只有少部分人在放牧。
村委会在村子的中心,而村子是沿着公路两边摆开的,公路的尽头是南疆一带很着名的“大麻扎(麻扎,意为陵墓)”.
村委会门口是一块空地,空地的另一边是两家饭馆和两个小卖部,这是村子的中心,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手机在村子里没有信号,也没有电话线扯过来,村里唯一的一部卫星电话,在一个小卖部里。
小卖部的主人安尼瓦尔,今年40岁,原先在民丰县粮食局工作,后来下岗了。
一个长的很漂亮的女人,从装束和衣着上看像城里人,是安尼瓦尔的妻子,在县城工作,节假日的时候过来看看,今天刚好是星期六。
我们连着两天都见到了82岁的买吐肉孜,因为他有时候就跟在我们身后,他看我们有人拿着一个挺大的照相机,以为我们是些了不起的人。
他是村子里的“五保户”,年轻时有过老婆和儿子,后来都死了,他头上一顶常年不摘的黑羊羔皮的帽子上,粘着一些尘土和草屑。
他所经历的苦难没有影响到他的笑容,他似乎见谁都在笑着,据说他每天都袖着手在村部跟前转。
活在一种习惯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就在前两年,沙井里的水渐渐变得又苦又涩,说是矿物质含量过高不能喝了,只能用来浇地。
浇地也浇不成麦子和玉米了,只能浇浇哈密瓜和棉花,麦子和玉米得到民丰县城去买。
听村里人说:现在喝的水都是从民丰县城拉来的自来水,每桶20块钱(200公斤的桶)。
喀帕克阿斯卡村家家都有电视,但那只是一个摆设,因为没有电。
夜晚有没有灯光,对村里人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人们有时候就活在一种习惯里。
在喀帕克阿斯卡村年长一点的人大都没上过几年学,现在村里的学校有108个学生,能读到8年级。
老师都是民丰县城的老师,家都在县上,在这里工作一年后再回到县上,现在这里的医生也是县里派来的。
孩子们上完8年级以后,就不上了,出去上高中的人很少很少。我们问一个村民:“如果你的娃娃能考到外头上学,让不让去?”
他说:“外面上学嘛就要工作,工作嘛就要下岗,我们拿坎土曼的嘛不下岗。”
干净的沙子
村长买提努尔·艾沙身材魁梧,红脸膛,看上去很精神,但有时间却给人一种羞涩的表情。他今年54岁,1979年被群众推选为村长。
买提努尔现在的“洋岗子(老婆)”30岁,和他的大儿子同岁,叫热孜亚古丽。
买提努尔说:“前面洋岗子生小女儿的时候难产,死了。”
今年16岁的小女儿,刚从村里的学校上完8年级,回到家里干干农活也干干家务。依照买提努尔的意思,过两年就让她嫁人了。
买提努尔·艾沙家的院子,铺着厚厚的沙子,他的儿子和孙子们正在从房顶上向下扔甜瓜,院子里的沙地上、房顶上以及房子里的床底下堆满了今年收获的甜瓜。
在喀帕克阿斯卡村,沙子被铺在自家的院子里,大家都认为沙子是一种很干净的东西,不像土会粘得到处都是。
吾不力·热合曼说:“我们这个地方一个笑话有呐,把姑娘带到沙包后面,就是嘛两个人一块洗澡了,回来以后,都干净的很。”
吾不力·热合曼是买提努尔·艾沙的外甥,因为汉语不错,被叫来给我们当翻译。当我们在村口,看见几个很漂亮的女子,就问吾不力:“你的洋岗子漂不漂亮?”他说:“我嘛,洋岗子放开了。让她自己走了。”
吾不力48岁,他说他结过两次婚,现在一个人单过。“我在民丰县城25岁的女朋友有呐,好得很!明年嘛把她娶过来。”他说。
尼雅守护人
从喀帕克阿斯卡村到尼雅有47公里的路程。尼雅遗址保护管理站设在村子里,保护站的护理员原先都是村里的村民。
古西域三十六国精绝国国都--尼雅,沉睡在大漠深处上千年,没有人扰动它的平静。1901年,斯坦因找到了这个古城,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到这里来寻宝和盗墓的人多起来。
听护理员买吐逊·艾白说:“我们10个人有呐,每次去嘛3个人,一个来回要10天时间,去的时候要走两天,在尼雅里住6天,等后面的人来了交班以后,我们就开始往回走了。”
买吐逊·艾白说:“尼雅里头有时候风大得很,一刮就是两三天,刮得人饭吃不进去。盗墓的嘛经常有,我们也经常被盗墓的吓唬!”
对这个村子的往事,有很多种猜测和传说。有人说,尼雅城覆灭后,遗存的一些人顺着尼雅河走到了这里,因为尼雅离这里只有47公里。如果那样,可能会有一些故事传下来,但谁也没有听到过与尼雅有关的故事。
麻扎村往事
从喀帕克阿斯卡村向北5公里的地方,是有名的“大麻扎”,相传穆罕默德的第五代孙子伊玛木加帕尔沙迪克死在这里,为纪念他,这地方修了麻扎和清真寺,那是公元十二、三世纪。
“以前嘛,有11个人到这个地方朝圣来了,来了以后没有回去,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11个人里头,再后来这个地方就成村子了。”伊地利斯·阿不都克是第八代守墓人。
伊地利斯·阿不都克46岁,上过小学五年级。
他说1997年父亲死了,2000年他接父亲的班被村上安排看守大麻扎,原先他在县城开拖拉机和汽车。
看守大麻扎有5个人,伊地利斯·阿不都克只是其中之一。
今年78岁的巴吾东·卡日,也是村子里派到大麻扎的守护人,他同时也是大麻扎的出纳。
清瘦而健朗的神情让人看不出他生活中所经受的磨难,他的两个女儿中途夭折,老婆病躺在床上已经两年了。
1978年,当了很多年公社出纳的巴吾东·卡日被村子派到大麻扎。他是这些年最早来这里的人,这之前的几十年,这里没人看守。
“120年前,我爷爷的爷爷来到这里。那时这村子只有4家人。再早的时候这4家人也不在,这里都是荒地,有一年一个大巴依到这里来了,看到这里有水,就雇了这4家人到这里开荒,后来这里人越聚越多,成了现在这个村子。”巴吾东·卡日说。
这只是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子,可很多历史大事件都与这里有关。
喀帕克阿斯卡村有时就是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只是村子里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就住在往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