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彩的庄园变成了民俗博物馆。
民国年间,四川大邑刘氏家族在20多年间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败。直到现在,大邑当地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之说,说的就是刘家鼎盛时期的那十几个军长、师长、团长。史料记载,民国时,刘家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刘氏家族史,堪称半部四川军阀兴亡史。
豪门兴起,叔侄争霸
刘家祖籍原在安徽徽州。明朝末年,刘家先祖刘觉忠到四川雅安任同知。农民军首领张献忠打进四川时,杀人如麻,刘觉忠一家惨遭灭门,只有一个儿子侥幸逃脱。血流成河的那个夜晚,令他不寒而栗。此人后半辈子隐姓埋名,在四川名山县生活了几十年。
到了刘氏入川后第五代(约在乾隆年间),刘家才重振门庭,慢慢成了当地望族,清末,当家人刘宗贤有三子,老二刘公敬在清末考中了武秀才。刘公敬的四个儿子中,贩卖稻谷的长子刘文刚一支最兴旺,有水田40余亩。刘文刚又生了三子,老大元勋,老二元树,老三元聪。刘元勋后来改名刘湘,就是民国年间的“四川王”.
而刘宗贤的三子刘公赞有自耕地40多亩,创办的酒坊在方圆数十里闻名遐迩。刘公赞有六个儿子,最小的两个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大地主刘文彩和大军阀刘文辉。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混战,刘家也成了气候。1927年,川军形成以大邑刘家叔侄为首的两个派系:侄子刘湘为首的速成系,主要骨干有杨森、唐式遵等;以叔叔刘文辉为首的保定系,主要骨干有邓锡侯、田颂尧等。
1932年,刘氏叔侄为争霸四川,矛盾不可调和,“二刘”大战爆发。这是四川军阀400多次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混战。战火烧了近一年,遍及川西、川北以及川南数十县,参战官兵20余万。仅开战头3个月,双方死伤人数就达6万,战区每天“断粮饥饿,投尸战火,哭声震天,惨不忍闻。”
“二刘”大战以刘湘大胜而告终,他当上了四川省主席,登上“四川王”的宝座。刘文辉败退到四川雅安,面对一望无际的荒原,心中凄凉。夫人杨蕴光于是出马,去成都找刘湘说情。见了刘湘第一句话是:“到底要把你幺爸(四川方言,即叔叔)赶到什么地方去?”刘湘赔起笑脸,嘴上支支吾吾。在杨蕴光一再追问下,才说了真话:“幺爸腰杆不能硬,一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只想压一压他的气焰。既然婶婶出面说话,那就让幺爸在雅安待着吧。”
后来,刘文辉请求国民党中央,将宁属(今四川凉山州)、雅属(今四川雅安地区)两地划归西康。蒋介石让刘湘定夺,刘湘坚决反对。直到刘湘死后,刘文辉再次提出西康建省。此时蒋介石考虑全盘局势,为取得刘文辉支持,把原属四川省的雅安、西昌两个专区划归西康。1939年元旦,西康建省,刘文辉是首任省主席。这年他正好40岁。他写了个条幅“生命始于四十”,挂在办公室里。在当地,他励精图治,锐意经营,开办矿山,兴建学校,倒也使西康呈现新气象。
“三刘”三条路
蒋介石上台后,刘湘一度被蒋利用,参与反共。但刘、蒋之间也在激烈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红军刚开始长征,蒋介石就命令刘湘赴南京商讨“追剿”.刘湘顾虑重重,对心腹说:“红军西来,假如目的在于四川,当然我们吃不消,但未尝不可一拼。如果红军只是假道,那就更不成问题。但蒋介石如果借这个机会派军队入川,则我们同红军作战,胜利是替蒋造机会,失败就更不必说了。”果然,蒋介石在1935年1月派出参谋团2000余人进驻重庆,名义上是督导“剿匪”,实际上却在干预四川军政。
此时,中央红军正准备在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到川北或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刘湘吩咐手下:“黔北的红军只要不危及我们的政治生命,我们就虚以周旋,保存实力,决不对抗。”红军飞夺泸定桥后,迅速北上川西北懋功地区,刘湘松了口气。
当年5月,蒋介石到重庆,一纸手令剥夺了刘湘的军事指挥权。很快,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控制了四川,刘湘与蒋介石的矛盾尖锐起来。当时川军大部分部队都集中在成都附近,以防被各个击破。蒋介石命令川军去打红军,川军各部拖延观望,保存实力。川军对蒋介石的阳奉阴违,客观上有利于红军北上。
在与蒋介石的对抗中,刘湘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由反共拥蒋的地方军阀,转变为愿意参加抗日的地方实力派。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刘湘电呈蒋介石,请缨抗日。8月7日,刘湘乘飞机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他在会上说:“四川可出兵30万抗战,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国民政府任命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长官部设郑州。刘湘匆匆踏上征程。
上任之际,刘湘胃病已很严重,经常咯血不止,部下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坚持下来。川军出川抗战,是抗日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据史料记载,抗战8年,四川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阵亡川军26.4万人,负伤35.6万人,失踪2.6万人,为全国之首。
1937年11月中旬,日寇打到南京城外。刘湘闻讯,提出调川军两个集团军保卫南京,由他亲自担任总指挥。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我以带病之身,如能与首都共存亡,也是心安理得、含笑九泉。”但此刻刘湘胃溃疡复发,被紧急送往汉口医院救治。1938年新年刚过,刘湘病情急剧恶化,至1月17日他的血管收缩,连血都输不进去了。1月20日晚8时,48岁的刘湘去世。
再说刘文辉,他早就和中共打过交道。1935年,蒋介石命令刘文辉在大渡河上修筑碉堡,坚守阵地。但当时的刘文辉被刘湘打败,元气大伤,无心攻击红军,所以采取了只守不攻的方针,也没严厉督促部下修工事,直到红军即将抵达泸定桥时,刘文辉的守桥部队才到桥边“动手撤除桥板,构筑工事。”这客观上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条件。
在抗战中,刘文辉与中共高层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多有交往,并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不过,当初他也只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总结前半生时他说:“因时势推移,由假成真而导致了起义。”1949年9月,刘文辉接到周恩来电报,大意是,中共大军行将西进,希望刘文辉积极准备,相机配合。刘文辉仔细盘算,决定投诚。起义后,蒋介石抄了他的家。建国后,刘文辉曾任林业部长。他晚年很少回忆过去,并曾说过:“搞政治没意思。”1976年6月24日,刘文辉病逝,时年82岁。
刘家还有个“名人”刘文彩(1888-1949)。他是刘文辉的五哥,全靠刘文辉发迹。1922年,刘文辉请他出山帮助理财,刘文彩果真是把铁算盘,10年间先后兼职10余种,军权财权一把抓,不仅解决了刘文辉的军需,自己也成了暴发户。
刘文彩被人们所熟悉,是解放后的大型泥塑展览《收租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刘文彩的形象被政治化,《收租院》的一些细节如水牢、吃人奶等,确实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而虚构的。后来有人认为,刘文彩是“被冤屈的好人”,说他对农民并没有那么苛刻。
不过,刘文彩倒真是个“土皇帝”.刘文辉败退西康后,刘文彩退隐大邑老家。他组建了一个袍哥组织“公益协进社”,成员分布十余个州县,各县乡镇设立分社支社360多个,由刘文彩亲选各地社长。
大邑刘家除了“三刘”外,还出过不少人。刘文辉的大哥刘文渊,民国时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四川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豪门辉煌逐渐消散,唯有大邑的刘氏庄园改成的民俗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依旧留在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