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因为受中学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影响,我一直以为朱自清是个“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英雄。与此同时,也有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味道。直到读了他的日记以后,才知道这种印象并不全面。
浏览朱自清日记,我发现他很早就患有胃病。一开始好像并不严重,不过他爱喝酒,这对胃病的康复非常不利。比如在1924年11月16日的日记中,朱自清写道:“十时许,在家中饮酒,有丏尊、绶青、叔琴、敏行、天縻等人,菜难为继……晚吃酒,开席而坐。”上午与朋友们喝到“菜难为继”,晚上还要“开席”,这对他的身体当然是有害无益。
年轻时嗜酒,或许尚无大碍,但随着年龄增长,就肯定会有问题。比如1937年3月2日,朱自清在日记中有如下记载:“近来胃口很坏,且一周来睡眠不好,略感忧虑。”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病情有所加重。比如1938年12月7日,他在日记中说:“一多邀至新雅晚餐,胃病发作很厉害”.所谓一多,显然是闻一多了,而所谓新雅,可能是一所餐厅。到了抗战后期,朱自清又得了支气管炎,并出现肠道出血、体重下降、经常呕吐、夜不能寐等症状。
抗战胜利后,他的病情日趋恶化。1948年1月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胃不适,似痛非痛,持续约十二小时,最后痉挛,整夜呕水。”几天后,连藕粉、牛奶也不能进。这显然是不祥之兆。
大约半年以后,已经病入膏肓的朱自清在一份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声明上签了字。当时第一个签字的是张奚若。据清华校史研究室孙敦恒说:“1948年6月间,当一份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声明送到他手上时……他毫不迟疑地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接着签名的有吴晗、朱自清等110人。”
从日记中看,朱自清签名以后有些动摇,所以他在6月18日的日记中有如下记录:“我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了名,这意味着每月使家中损失六百万法币,对全家生活影响颇大;但下午认真思索的结果,坚信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在北平去世,享年50岁。可见所谓“饿死”云云,与事实不符。朱自清是着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我们怀念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首先应该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