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间断读书做笔记 读书十年始展拳脚

时间:2014-08-13 09:48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刘黎平 点击: 载入中...

曾国藩

 

曾国藩

 

    如今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坚持培训自己一万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以十年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时学习和培训,十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个小时,那你就很牛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找个有说服力的人来验证一下。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规划:日日不断地写日记、读书、做笔记

 


    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更成熟的知识系统,必须要对原来的知识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概括的过程。曾哥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原来,曾哥自编纂家训受挫以来,在1842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学习和训练,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书写日记;读十页史书;记笔记一则。在给弟弟的信里,他颇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坚持好久了,一天都没间断。其实,他从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写信,也就坚持了不到三个星期而已。


    这三件事不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训练过程。写日记,是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而且用楷书书写,也是对技巧的一种训练,因为在当时,写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


    记录成长就是做一本“成长备忘录”.曾国藩写日记,千万别看成是主观感情之抒发,他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客观记录事务和行踪,比如,今日会见哪些客人,哪些在座,晚上读了哪本书,读了哪几页……这些都老老实实记着。曾哥已经不是“一棵青葱”了,不可能来记载他对青春的赞美,对人生的迷茫,他写日记是记录一个行政官员和学者的成长。当然,偶或也会有些个人感受。


    这种纯事务性的日记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成长提供一个不走样的标本,标本不走样,人生才不会走样。从事一项科研工作,需要冷静的数据,那么,纯事务性的日记也是你成长和研究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数据。例如一年以来,会过哪些客,谈过哪些话题,回过头来看这些日记,你对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接着是温习文本,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在的读书计划:每天读史书十页。量并不大,曾哥这样定计划,主要是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务,一天十页,十年三十多万页,也很了不得了。同时,过去应付科举,必须快快地读,如今是提高式地读书,当然要慢读,一面读书一面所思,要读有所得。十页的量和发展空间对于曾国藩这种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适的。


    接下来是做笔记,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也就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这不同于日记,而是和朋友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说不定日后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创业心得了。在与朋友的交集中寻求智慧,在广其闻中拓展智谋。


    曾国藩对这三样工作的坚持年限是怎样设置的呢?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点评:


    曾国藩在学习量的制定上,还是很务实的。重点不在于每日的量有多大,而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事业、学业不是在突击中完成,而是在坚持中完成。这样坚持下来,曾国藩的每日三大件效果如何呢?


 

 

曾国藩的尴尬:一肚子学问却攒不出家训

 


    话说曾国藩27岁中了进士,运气又好,留在北京城,当了京官。从湖南湘乡偏远的荷叶山冲里走到京师,谋得一份光彩的职业,人生至此,凤凰男已经成就,接下来无非就是慢慢把级别升上去,把小家庭建设得更幸福一点,此外无复他求。


    然而,有出息的人都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曾同学闲不住,他对自己还有些更高的要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了进士的他,竟然对自己的学问很没有把握,乃至有点心里发虚。当然,这话曾同学没跟别人说,而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的一封家书里,透露了这种心迹。


    曾同学此时想干件什么事呢?曾哥说,他想整理一套《曾氏家训》,要从中国的经、史、子、集里选择一些精华,经过总结提炼之后,作为老曾家的治家格言。然而,曾哥却很为难,在信中诉苦说:“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读书几十年,居然攒不出一本家训。


    无情的事实告诉曾国藩,别看你现在是国史馆协修官员,可你读的书,还很不全面,也没有系统化,还嫩得很,好好练去吧。


    其实,曾国藩计划编家训,是一种想提升自己的自觉要求。他想从应试型人才转变为学问型人才,想把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化,可以说是进入了自主科研阶段。结果,他高估了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残忍的事实:他对文本根本不熟,知识未成系统,当然出不了成果。


    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想要“采择经史”,必须“经史烂熟胸中”,他还没到“烂熟胸中”的地步,于是认输,暂时放弃这个工程,“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


    点评:


    有点想法的人,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还会对自己有知识升华的要求,这就是成为专家的起点。刚开始整的时候,会有挫败感,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当然不是从头学习,而是整理性的学习,提升式的学习。


    看看曾哥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曾国藩的成长:读书十年 始展拳脚

 


    曾国藩在京师为官十年,也是读书十年,是十年的继续成长。而清王朝会不会给他一个成长的时空呢?当时的清朝,陷入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开始不太平了。写这封信的当年春天,英国的军舰开进了镇江,攻陷不少城池。


    然而,这场危机还没有深入到颠覆清王朝的地步,也没有深入到让人有亡国灭种危机感的地步。曾国藩还是继续做稳他的京官,继续自学修炼。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成长在和时代赛跑,他有意识地加速自己的成长,其实也是无意中要赶在时代巨变前做好知识和才能的储备。


    曾国藩的成才危机感果然是对的,他在京城当官十年、读书十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即将爆发。曾国藩已经准备好了,长期的阅读让他对“经史烂熟于胸”,长期的工作培养了他组织方面的才干,于是下乡办团练,以至于后来的洋务运动,他都可以施展手脚。尽管曾国藩的立场在现在看起来有相当大的局限,但你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做好准备。


    曾国藩可能没有想到,1842年的那次编撰家训受挫而激发的励志,居然为他十年后应对时代的巨变,选择人生事业的另一种状态,做好了铺垫。


    制定一个计划,哪怕每天一丁点,持之以恒下去,真的妙不可言。


    无论是曾国藩说的“三件事”,还是如今提倡的“三小时”,都在告诉我们要每日坚持学习和自我培训。


    点评:


    曾国藩在家信的结尾又给自己及弟弟们树立三大要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可以超越现状,具备前瞻性;有识,则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乏,从而补课;有恒,则可以用时间的积累换取成果。碰巧的是,现在也流行“每天三个小时,十年一万个小时,成就一个专家”的说法。从曾国藩十年低头读书,到后来走上时代前沿,基本上是十年。这难道是偶然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40种大智慧,人生40味奇药
  • 曾国藩:赶鸭子上架也是成才之道
  •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对金钱名利心态迥异却相通
  • 张学良和胡蝶跳过舞吗?
  • 曾国藩一脱成名
  • 曾国藩也是“微博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