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后,随着西风东渐,这一递送信息快捷如面的工具舶来中国,最先出现在“冒险家的乐园”上海。
公元1882年春,有个叫皮肖普的英国人,在上海正丰街(今广东路)至十六铺之间,铺设了一条电话线,两端各接上一部电话机,广为宣传电话的神奇功能:声言将铁线一接,在其讲话器一端说话便可传出,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听得明白,如同面晤……
出于“放长线钓大鱼”的用意,皮肖普许以免费体验。
相隔两地讲话,凭着一根线就能彼此听到,于众多的上海人实属前所未闻,有心试试这洋玩意儿的不在少数,反正又不要花钱,便有人进去拿起了通话器,果然,从听筒里传来了说话声。
但也有人以为,这是洋人预先做了什么手脚在里边,不甚相信听到的说话声音,是从几里外的正丰街或十六铺传过来的,他们计划拆穿外国佬的西洋镜。于是呼朋唤友,或邻居相邀,约好通话时第一句讲什么,第二句讲什么,诸如问答姓名、住址,或是去哪里等等。
他们如演戏排练那样逐句对好后,分别去正丰街和十六铺的两只电话上,按刚才“排练”的你讲我听,我讲你听复述一遍。
现场验证,确实是在与朋友、邻居说话,这才相信电话的神奇功能是真的。
皮肖普见来玩电话的人多了起来,不再免费而是收钱了,通话一次收铜钱36文。
于广大小市民来说,这是一笔不能说小的开销,平时又习惯于见面说话,不想利用要花钱的电话。所以只有那些有钱阶层光顾,其中有的是“白相白相”闲话一通,当然多数是通过电话谈正经事的。
进入二十世纪初,一些生意人开始使用电话了,事实让他们感到,确实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商机信息;一些贵者富者也认识到,利用电话交谈较之你来我往省时省力得多,于是纷纷装起了电话。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