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与周恩来在国宴上进餐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经常为欢迎重要外宾而举办国宴。国宴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次宴会,更是重要的外交形式,觥筹交错间隐约显现了一国的政治取向。新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国宴”,不仅在外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段段佳话。
特色国宴:用玉米面窝窝头招待外宾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的吴德广曾撰文详述“开国第一宴”.1949年10月1日下午,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在北京饭店设宴款待出席开国大典的600余名国内外来宾。考虑到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周恩来亲自确定,国宴菜式以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为主。
吴德广记忆中,“开国第一宴”菜单如下:燕菜汤、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等。
1956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举行国庆招待会,招待国内外来宾,当天的菜单如下:炸对虾、凤尾鱼、桶子鸡、起酥肉卷、炸核桃仁、煎鸭肝,还有各种糖葫芦、苹果酥和窝窝头。
2008年11月25日出版的《北京晚报》曾记载了1961年7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时的宴会菜单。该菜单以中俄法英朝五种文字写成,菜点包括:冷盘、茉莉花竹荪汤、全家福、干烧鱼和鲜蘑丝瓜。
而最具特色的“国宴”当属1965年周恩来招待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一行的宴会。当年5月21日,科列加访华,周恩来陪同其到山西大寨参观,当地为此专门从太原组织厨师接待。不料,周恩来一下飞机就交代,他陪阿尔巴尼亚同志是来接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的,要给客人准备可口实惠的“大寨饭”.当天,大寨人准备的宴会主食有玉米面窝窝头、小米稀饭、羊肉饺子和油糕,菜式包括四菜一汤。席间,科列加一行和中方陪同人员喝着大寨高粱白,吃着土豆丝、腌咸菜,谈笑风生,宾主皆欢。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大寨,大寨人再次以“粗茶淡饭”接待,赢得了李光耀的赞赏。
“烤鸭外交”与“茅台外交”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周恩来等分别设宴招待。这几次宴请在中国“外交国宴”中颇为着名。
其时,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世界为之瞩目,这其中“舌尖外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尼克松夫妇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宾馆为他们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不过,为了欢迎尼克松夫妇,毛泽东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做好后送到钓鱼台国宾馆。这三道菜为烧滑水、鱼翅仔鸡和牛排,尼克松夫妇吃完后,连声道谢,并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
在招待尼克松时,周恩来亲点热菜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等,配以豌豆黄、炸春卷、梅花饺、炸年糕等传统小吃,再端上国酒茅台,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令尼克松回国后念念不忘。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于1971年7月先行赴中国,与周恩来举行秘密会谈。7月10日上午,会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会谈之初,由于互不摸底,双方言辞谨慎,到中午,会谈仍未取得任何进展。这时,周恩来话锋一转:“我们不如先吃饭,烤鸭要凉了。”
午宴共12道菜,其中包括着名的北京烤鸭,周恩来向基辛格介绍烧鸭的吃法,并亲自为其用荷叶饼夹上鸭肉,午宴所用的酒为中国“国酒”--茅台,席上,宾主皆欢。这天下午和第二天的会谈,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后来,人们把“烤鸭外交”“茅台外交”称为周恩来两大外交佳话。
布什里根钟爱“佛跳墙”
除此之外,在新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舌尖外交”故事比比皆是,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纷纷为中国美食折服。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养源斋会见伊丽莎白二世一行,并设午宴招待。除凉菜拼盘外,热菜包括茉莉鸡糕汤、佛跳墙、小笼两样、龙须四素、清蒸鳜鱼、桂圆杏仁茶,点心有鲜豌豆糕、鸡丝春卷、炸麻团、四喜蒸饺、黄油、面包、米饭。
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菜的烹调颇感兴趣。宴席上中方人员介绍佛跳墙菜名的由来,女王听后笑容满面地说:“那我们更要多吃一些。”
此外,佛跳墙也深受美国前总统布什、里根的厚爱,屡屡登上“国宴”.
日本几位前首相也十分喜爱中餐,如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海部俊树等。其中,海部俊树尤其喜爱“药膳”,他在1991年访华时,特意要求安排一次中药膳食。
据《中国档案报》报道,外国元首中,金日成喜欢中国的“香橙狗肉”,西哈努克爱吃“砂锅狮子头”,布什除了佛跳墙外,还爱吃北京烤鸭,椒盐大虾和北京风味羊排,此外,干煸牛肉丝和干烧四季豆也是他的最爱。
前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也非常喜欢吃中餐,最爱吃松花蛋和海参,并且喜欢喝桂花酒。1999年,中国驻古巴大使馆举办了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卡斯特罗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使馆特意为他准备了松花蛋、海参和鱼翅汤,饮品是茅台和桂花酒。
据《北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