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自然会震动。开拍了,冯奇饰演的王强,提着一瓶酒和一只烧鸡,走到程之饰演的鬼子旁边,聊了起来。戏快拍完了,程之把一只烧鸡吃的也差不多了。“啪、啪、啪”三声枪响,王强飞快地操起桌上的酒瓶朝鬼子头上砸去,接着冯笑饰演的小坡用土琵琶用力地抽打鬼子屁股……这场精彩的“打票车”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
影片中“微山湖”上的戏其实是在无锡太湖拍的。因为微山湖太辽阔,不适合拍摄。
《铁道游击队》的拍摄得到了铁道部门的帮助。上海铁路分局拨出一条还没有正式运行的支线铁路和一列火车的车头、车尾、两节车厢帮助拍摄。那个年代,演员很少用替身,“铁道游击队员”们开车、扒车、跳车都是一点点练出来的。影片中,刘洪带着两个队员飞骑救芳林嫂,这个镜头需要演员骑着马和火车赛跑,并且在一个交叉口越过火车头向前飞驰。拍摄时,三匹马在跨过轨道时,有一匹马稍微慢了一些,刚跨过铁轨,火车就冲了过去。导演以为出事了,吓得脸都白了。曹会渠问导演:怎么样?要不要再来一条?导演说:再也不拍了。
影片结尾:铁甲列车渐渐慢下来停住。一个鬼子小队长送一封信交给日本军官小林:“报告,飞虎队送来的通牒。”小林拆开信,大惊,冷汗直流……这个情节同样来自真实的历史。1945年10月,驻枣庄和临城日军千余人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1400多支步枪等武器向不足百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写下了军事受降史上罕见的一页。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提起微山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还有那部感染了几代观众的经典抗战老片《铁道游击队》。
小说《铁道游击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枣庄的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早在抗战时期,作家刘知侠就为铁道大队的战斗故事所吸引,萌生了想以铁道大队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的愿望,并于1945年日军投降前后两次前往铁道大队体验生活。1953年,刘知侠完成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创作。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铁道游击队》。
影片《铁道游击队》中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曹会渠饰演的大队长刘洪,原型是鲁南铁道大队的两任大队长刘金山和洪振海。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大队采访时,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已经牺牲。
小说中刘洪大队长并没有牺牲,之所以这样写,刘知侠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洪振海牺牲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刘洪作为英雄人物的塑造。真实情况是,洪振海牺牲于一次不该进行的战斗中,这次战斗从军事上讲违反了游击战术原则。当时敌人两路出动,到处找铁道大队决战,妄图将铁道大队一网打尽。而且敌人守着交通要道,战斗一打响,可以源源不断向这边运兵。在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洪振海为了给遭日军摧残的老百姓报仇,不顾大队政委的劝阻,带着六十多名游击队员和敌人硬拼,结果陷入敌人重围,他和队员们全部壮烈牺牲。如果以这样的真实情况来描写洪振海,将有损于刘洪作为英雄人物的形象;二是如果写洪振海牺牲,则需要在小说中树立新的大队长形象。
秦怡饰演的芳林嫂的原型有三个:时大嫂、刘桂清和殷大嫂。影片中芳林嫂扔向日本鬼子岗村的那个没拉弦儿的手榴弹的情节不是虚构的,芳林嫂的原型之一刘桂清确实曾把一枚没拉弦的手榴弹扔向鬼子。但影片中芳林嫂和大队长刘洪谈恋爱的段落,却是编剧的创造。秦怡回忆说,最后她和刘洪拥抱的镜头,后来被删掉了。可看完影片的热心观众围住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不住地问他芳林嫂的情况,把刘金山问得满脸通红,不好作答。
“打票车”是影片最经典的桥段。车厢内的戏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人进到布景里面,就像是真的上了火车一样,只是没有车顶,便于放置照明用的灯光。车外有三道衬景,近车厢的是树,再远些是电线杆,更远的是山的布景片。拍摄的时候,这三道衬景用不同的速度转动起来,就像是火车行驶在田野上一样”.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