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从庚子款中拿出五十万两白银,在山西建立西学专斋,与中学专斋合并为山西大学堂。图为设址侯家巷的山西大学堂
《辛丑条约》中向列强赔偿4.5亿两白银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赔一两白银么?美国退还部分赔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亲美的精英吗?
1900年,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出兵中国,清廷战败后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偿4.5亿海关两白银,按年息4%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亿两,史称“庚子赔款”.
1908年7月,美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政府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清华大学就是这笔退款的产物。到1924年6月,共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到了1925年,俄(苏)、法﹑日﹑英﹑比﹑意﹑荷等国亦先后效法美国退还部分赔款。
关于“庚子赔款”本金为何是 4.5亿两,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列强是按当时中国4.5亿人口,一人一两以示惩罚和羞辱而定。而美国退赔部分赔款,用于兴办中国现代教育,不是义举而是为将来独占中国的深谋远虑:退款指定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是为了培养一个亲美的精英集团。
但是,列强在议定庚子赔款数额时,美国就有退赔准备和为中国减负的安排,而且,美国退还多余赔款,并非特意针对中国,而是早已有之的惯例。
退款的惯例
美国第一次退还“多余的赔款”,是在1883年,对象是明治维新之前曾与西人摩擦的日本。
1863年,仇外的日本长州藩封锁马关海峡,攻击西方商船。法、荷、美三国联同英国,组织海军出征,逼日本开放海峡,并赔偿300万美元,由四国均分。美国拿到赔款,直接存入国库,20年没有动用,直到1883年,国会通过议案退还,共计还回78.5万美元。日本拿到这笔钱,在横滨港建了“美利坚码头”,作为纪念。
这笔退款虽是美国外交史上的先河,却不是美国第一次动“退还多余赔款”的念头。1856年,中英战起,广州“夷馆”中的美国传教士及商人财产也被殃及。两年后,美国估算损失为1286841美元,向中方提出索赔,中国不承认此项责任,因为夷馆大部分为英军所毁。大概是中方所言确实在理,美使威廉·里德没有逼迫,而中国最终接受赔偿额度为白银60万两,里德主动减到50万两,合美元735288元。
偿付公民损失后,这笔钱没有花完,还剩下约20万美元。1860年11月,美使馆秘书卫三畏向国务卿建议退回此款,在中国建立一所学校,教授中美语言文学。总统布坎南宣布余款确实属于中国,可用于中国人有兴趣的慈善事业。
但退款事宜并未因此提上议程,因为继任的林肯总统虽承认这笔钱属于中国,却提出了一个暂时扣存的理由:美国人在华经常卷入冲突,如果把这笔钱以中国名义存在美国,未来中国造成美国公民损失,就不必问之索赔,直接在里边取好了。
林肯的说法颇令当时的美国人信服,此后尽管又有人提出中国人更需要一所西式学校,均没能提交国会讨论。直到1883年,国会才表决通过向中国退款的议案。连本带利一共是583400美元,扣去13万美元用于补偿1863年高桥轮船损失,其余都直接还给了中国。至于建设学校的理想,此时不再提及,中国政府收到钱,交给了驻英使馆当做经费。
美国还有过另一层面的对华退款。事情的起因是八国联军在天津抢走了盐务局的银两。后清政府提出交涉,美国退回376300元,此数是否为抢劫全数无从考证,但美国是参与抢劫列强中唯一归还的国家。
有趣的是,中国也向美国退还过“赔款”.1885年,美国爆发大规模排华事件,华侨受损甚巨。白宫拨出50万美元,名为“救济”,实为“赔偿”.由于有几起重复的索赔要求,这笔钱没有花完,还剩下480美元。中国驻美公使张荫桓没有私吞,于1887年全数退还。
庚子赔款初定,美国就有流言传说,政府发现赔款要多了,将退还1800万美元给中国。1901年12月27日,美国务院否认了传言,说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赔款超额,如果发现有,一定会还给中国。由此可见惯例力量之大,美国朝野都认为退还多余赔款天经地义。
不过,国务院的官员撒了谎,他们一开始就知道美国索要的赔款超过其实际损失。
多出的庚子赔款
20世纪初,由战败国偿付战胜国的战争损失与军事开支,尚被视为天经地义。但在对华索求赔款的谈判中,美国显然是一个异数,它最大的诉求居然不是尽量榨取敌方,而是尽可能压制自己的盟友,减轻中国的赔款负担。
当然,美国还没有无私到拿本国税款去补贴中国的地步,为了帮助中国减负又同时保证自己绝不亏本,国务卿海约翰想出了一个自以为万全的计谋。他要前方谈判代表康格先提出美国的索赔金额--2500万美元,然后要求列强定一赔款总额,尽力将总额限制在一亿五千万美元(约合白银2.02亿两)的范围内。
据美方最初估计,2500万大约把实际费用浮报了一倍。而海约翰有意为之,正是为了在列强索赔超出限额时,由美国主动表态,从自己“合理的”赔款中割去一半,请列强仿效核减。索赔数额注水越多,后续谈判时“割肉”就越轻松,请列强减少赔款的筹码就越大。
海约翰的计划看似漂亮,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正待庚款建造军舰,全力冲刺大国崛起的德国是最大障碍,铁血帝国不光打定主意要发横财,瓦德西赴华之前,德皇更命其切记:务必叫中国赔至最大限度。瓦德西向德国公使传达旨意,计划索要20亿马克(白银6.55亿两)。
虽然英国支持美国用意,但在远东与德国是盟友,不会为了中国而开罪德国。考虑到无法获得列强支持,美国正式表述限定总额,提的已是4000万英镑(白银2.67亿两)。
英国认为此数太少。英国人告诉美国同伴:列强索赔之和已经超过6500万英镑,要他们减到5000万,还可能有得商量,而且也不能为此拉锯,联军仍然驻扎中国,每多呆一个月,军费就会增加150万英镑。
果然一月后,列强索赔已达6750万英镑(白银4.5亿两)。美国知道不能再拖,同意将此数目通知中国,并私下向张之洞、刘坤一透露消息,要中国提出困难,美国尽力助华以开放商业利益换取赔款打折。但中国此刻最关心的是包庇慈禧太后等一干祸首,赔款只视作次要问题,列强来索,便照单全收。
美国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提出自己愿意减半,也请各国按比例核减。但德国公使早就识破美国浮报,说按美国的数目,德国至少要报8亿马克,大骂美使是伪君子。号称出兵最多(但绝大多数用于占领东北)的俄国也故意说要核算军费。
日本当时较同情中国,可惜第一次参加多国谈判,老老实实按核算费用提出赔款,根本没有减少余地,后来,还因为美国把赔款利息压至4%,这比日本政府借贷利率还低,生生让日本成了唯一一个亏本的战胜国。
最后,美国只帮中国削去约1200万两的零头,让赔款总额定在了白银4.5亿海关两。虽然免除了强国单独敲中国竹杠的危险,却没能在总额上有多少斩获,最大的成就仅仅是帮中国搞定一个四厘的低利率。至于海约翰浮报的2500万美元赔款,此时亦只削减到2444万,远高于美国人的实际损失和开支,为后来退还埋下了伏笔。
退还赔款的曲折
1902年1月,清政府开始按《辛丑条约》规定支付赔款。这才发现一项严重问题:条约原文说清朝认赔 4.5 亿海关两白银,又说这些白银按市价易为金款,并附上当时市价;那到底是要中国赔金还是赔银呢?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因为金价日益上涨,白银贬值,如果4.5亿两白银的赔款在当时就折算为黄金,那后来中国要还的实际债务就远不止 4.5 亿。兹事体大,不得不争,但中国的主张,列强中只有美国全力支持。
6月12日,美使康格通知中国:美国同意还银。之后,还派专家前来调查,向列强提出支持还银的理由,遭列强抵制。美国这般热情,中国却三心二意--中国只有一些地方官坚持力争,中央大员却畏畏缩缩,初见美国支持才稍微兴奋,一见列强蛮横,立刻就想妥协。
中央的软弱,实在让此事无从再争,连伍廷芳事先征得英美德三国同意,主张将案子提交国际法庭公断,也被笃信国家间唯有靠拳头说话的外务部阻拦下来。
清政府同意对列强还金,对美国却想特殊视之,因为它“既慨允于前”同意还银,“安可反复于后”.为此,特派驻美公使梁诚与美方交涉。美方自然不同意,说此前还金还银未定,美国顾念邦交才特允还银,如今中国政府自己承认了还金,绝不能歧视美国。
梁诚回答说并非有意歧视,实在是中国财政困难,民间仇洋情绪益张,希望美国为中国考虑。美方海约翰为这番话打动,便向梁诚透露“庚款原属过多”,梁亦乘机进言,称美国若带头核减,必然义声远播。海认为有理,答应与总统商议此事,但怕列强不满,要中国先别声张。
海约翰并未食言,他委托柔克义起草文书,准备把退还多余赔款之事提交国会。但恰逢中美关系低潮:美国不愿修订禁止华工入境的协议,中国引发抵制美货运动;两国又为粤汉铁路路权争端闹得面红耳赤。海约翰不久去世,继任者正是交涉路权问题的官员罗脱。情况刚缓和,广东连州教案又有五名美国传教士被杀。
上述情形导致虽有梁诚到处托人活动,一直到1907年,罗斯福总统才将退款议案提交国会并得到通过。决定把多余庚款退回中国,用作教育经费,送学生赴美留学是内容之一。
不过,中国政府并不把教育视为大事。美国打算退款的消息传回北京,先是袁世凯想要拿这笔钱开发路矿,后有徐世昌、唐绍仪提议建银行开发东北,都允诺将来收入用于教育。美国多番施压,迫使清政府声明不会挪用,并在1909年夏天获得上谕保证,确定了庚子退款用于教育这条金科玉律。
1909年开始的退款,只是退回核算后多余的款项,而美国“应得”的赔偿,中国仍然要向美国支付。但到了1921年,美国开始讨论是否把所有后续赔款都用于中国文教事业,但这轮讨论因美侨为中国士兵伤害事件而不幸阻断。
但那些热心中国教育事业人士并未放弃努力。美国文教界投入令人钦佩的热情,为中国向国会议员请愿。其中尤以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主任韦棣华女士热忱最甚,她拿着名单,逐一拜访国会议员,在华盛顿半年期间,总共访问82位参议员,420位众议员。
1923年底,参议院再次发起退还庚款的讨论,半年后,议案在两院表决通过。这次退款,意味着中国不必再向美国支付赔偿,所有后续庚款都将拨给中国人的教育、图书馆、科研机构用作经费。不过,这笔钱会不会落到军阀手里用于内战,美国政府多有担忧。于是,几个由中国人与美国人共同担任董事的基金会特别成立,专为接收与管理庚款,保证其正当用途。其中最大两支,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和“清华大学基金”.
抗战开始后,庚款停止支付,这些基金会也通过投资经营所得收益继续资助文化科教。1949年,它们迁往美国,但供款不断,台湾新竹清华的复校,便有赖于它们提供资金,直到今天,犹未终止。人们说庚款孳息仍在供给清华,指的就是这些基金会所为。据微信文创北京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