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7万。
蓝田葛牌,位于秦岭深处,但大名远扬。这里有山、有水,有明清老街,在这里还能感受到红色革命历史,这样的去处,西安地区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了。
曾经葛藤成牌,“葛牌”之名由此而来
10月28日,记者一行前往葛牌镇。此时正值西安的金秋时节,而葛牌镇却已经步入了“冬季”,我们去之前,葛牌镇刚刚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大雪。
从西安到葛牌镇,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车程。如今的葛牌镇,是沪陕高速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历史上,葛牌古镇也一直是关中通往我国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葛牌古镇曾经商贸的繁荣,以及风俗文化的丰富和多样。
下了沪陕高速,沿山谷间的公路向南行,不多久,便看见路上一座牌楼,上面刻着“葛牌古镇”四个大字。路两边一座座新盖的农舍,白墙青瓦,颇有南方风格。两旁的山坡上,红、黄、绿三种颜色互相交叠,景色很美,然而这里的温度却已然是严冬了。葛牌镇的年均气温只有10℃左右,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小镇完全处在群山的环抱中。葛牌镇党委书记罗养刚向记者介绍:葛牌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到6800个/cm3,可谓是天然氧吧。
葛牌不仅景色优美,名字也很有特色。有关“葛牌”两个字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在古代时,这里葛藤成牌,故称葛牌。据说,在进入古镇的路两边,曾经长有茂密的葛藤,葛藤越长越多,以至于形成了一座牌坊的样子,葛牌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是元代时,这里住着一位姓葛的大商人,后来,人们将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葛牌。罗养刚书记说,第一种说法在葛牌地区流传最广,也比较贴近实际。
葛牌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如今的葛牌镇,是在曾经的葛牌老街周围建立起来的,镇口的一棵古柳,见证了葛牌镇的历史。罗养刚书记告诉记者,历史上,葛牌老街先后经历了三个地方。最早的时候,集市、街道、商铺等都在距现在老街2小时车程的太白顶上,那里地势平坦、没有水患;后来,集镇从山顶搬到了山下的铁索桥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出口向北不远处,不过集镇在这里的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到了明清时期,葛牌街道和集市才搬到了现在的葛牌老街。
葛牌古镇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曾宏根先生,对葛牌镇的历史颇有研究,关于葛牌的早期历史,他告诉我们:元末的战乱,导致了蓝田地区人口锐减,明初,蓝田全县人口只有5800人左右,到了明成祖朱棣之后,全县的人口才恢复到2万人。这是因为,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地区得稳定,防止流民在山区流动,对葛牌、商洛这样的山区地带,实行了封禁的政策。后来,封禁政策取消。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初期,湖广一带的流民大量进入商洛、蓝田的山区地带,葛牌地区的人口便大量增加。到了明末清初,葛牌的集镇便逐渐形成了。从明末一直到清代,来自南方、山西等地移民,大大增加了葛牌的人口,这里的集镇和商贸也活跃、兴盛了起来。
联通巴蜀、鄂豫的商贸中转站
葛牌镇商贸的兴盛,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分不开。曾宏根先生说,葛牌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这里是四省通衢,地处陕西,南通巴蜀,东通河南、湖北,是连接关中、陕南的要道,也是蓝关古道的支道之一。处于山口地带的葛牌镇,属于秦岭采峪的一部分,而古栈道的形成,也正是顺着河谷、峪口形成的。
葛牌镇党政办主任陈涛告诉记者,过去,进山拉货全靠马帮,商人们从西安到陕南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南到柞水,另一条是向东到商州,而无论走哪条路,都要经过葛牌,所以,过去的葛牌就成为一个商贸中转站。
葛牌地区还是西安的东南门户。罗养刚书记给我们指了一条路,以前,南下的商路是从长安县的引镇开始,途经蓝田县的小寨乡、辋川乡、玉川乡,然后到达葛牌,商路在此分道,向南可到柞水县、山阳县,安康市,湖北的十堰市;向东则可到商洛市,河南省。
葛牌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仅使它成为商路上的重要中转站,也使它在军事上的作用不容忽视。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的部队便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曾宏根先生说:“这里是军事要地,如果葛牌一带的防线崩溃了,长安便危在旦夕。同时,通过葛牌,可以通往很多地方,有利于流动作战。”
所以,红军长征时,便选中了葛牌地区作为一处革命根据地。1935年,徐海东、程子华等领导的红25军在此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这是西安地区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使得葛牌镇的商贸繁荣起来。曾宏根先生说,明清时期,蓝田县有四大古镇,分别是葛牌、焦岱、玉山和泄湖。葛牌镇正是蓝田县南部最重要的集镇。
过去,进出秦岭,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要在葛牌歇脚。所以,曾经的葛牌老街上有许多旅店、熟食店。由于当时运送货物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骡马,镇子里也有不少供骡马休息的场所。
地处交通要道,葛牌镇的商业贸易也繁荣了起来。曾宏根先生告诉我们,过去,在葛牌镇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货物。陕南来的山货,比如木蜡、生漆、火纸等,还有关中商人运往山里的日用品、粮食,以及山西的盐,南方的丝绸、茶叶,当地的特产等等,都能在葛牌的集市上买到。
明清到民国,葛牌镇的贸易、通商一直比较发达。葛牌的集市更是热闹非凡。赶集的不仅有本地人,就连柞水、商州等地的人们也来这里赶集。罗养刚书记说,清末时,白鹿原上的许多人都来葛牌镇挑包谷卖。葛牌镇逐渐成为了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每逢集会,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会赶过来。可见葛牌镇当时的兴旺和繁华。
“秦头楚尾”之地的独特风俗文化
葛牌地区位于秦岭山中的交通要道,也使得这里的人口构成复杂,风俗文化多样。罗养刚书记说,从元末直到清代,葛牌镇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有关系。在葛牌地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从南方迁来的客家人则占了很大的比重,还有从河南迁徙过来的满族人,以及从甘肃迁来的人。此外,在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时候,许多宗族、王室等为了躲避追杀,往往躲进深山里,历史上葛牌的人口增加,与这一点也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离葛牌镇不远的蓝商高速草坪服务区附近,有一棵大松树,许多山西人都认为这棵树是他们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的象征。曾宏根先生告诉记者,历史上,葛牌老街上的商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南方人经营的,后来这些南方人便在此定居。
由于葛牌地区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南方人,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文化风俗便很有南方特点。罗养刚书记说,北方的民宅往往是灰色的,而葛牌地区的民居,则是灰中有红。葛牌老街上,至今仍保存的红25军驻扎旧址,这栋二层商铺很有特点,它的建筑风格与关中其他地区的明显不同。现在,葛牌地区许多民居中的阁楼、栏杆、雕花等,还都能看出南方建筑的影子。
葛牌地区较浓的南方文化特色,与当地众多的客家人分不开。罗养刚书记告诉记者,在葛牌地区,客家人约占到总人口的60%左右。曾宏根先生介绍,客家人很有特点,他们能吃苦,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而且特别能保持住客家人原生态的风俗文化,在葛牌,商洛等地的山区里,客家人从表面看来已和本地人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他们内部,仍然使用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并延续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葛牌镇党政办主任陈涛说:“如今,在葛牌地区,还有许多老人说话,我们都听不懂。”客家人民风纯朴,且非常好客,陈涛告诉记者,葛牌的客家人都是双手给人递烟,如果去客家人家里做客,他们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拿出来招待客人,不过他们只敬客人,自己却舍不得喝。
受到多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的影响,葛牌地区的风俗也别具特色。比如,葛牌人的饮食习惯和山外面不一样,他们既喜食面,又喜食米,并且喜欢在饭菜中加糖。葛牌地区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花鼓戏,就是明显受到了湖广文化影响的结果。当地老人过世后,子孙要唱“孝歌”,这也与山外不同。曾宏根先生说:“在文化特色上,葛牌处于‘秦头楚尾’,据我这些年的考察,这里受楚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比如孝歌,就属于楚文化的范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