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经常为群众演出藏戏。图为区藏剧团为农牧民群众演出精彩的藏戏。西藏日报记者 张黎黎 摄
因为对藏戏的热爱,对藏戏精髓的坚守,150多个怀着共同理想的人走到了一起,为藏戏的明天努力,为自治区藏剧团的发展奋进。为了能给农牧区群众带去一场精彩的表演,自治区藏剧团的团员们总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排练着,哪怕早已烂熟于心也决不掉以轻心。每一个团员都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那份力量,即使面临着再多的冲击和困境,他们都坚持着艺术的宗旨,坚持着延续藏戏生命的使命。
乐队:刻录在幕后的奉献
传统藏戏乐器简陋,一鼓一钹即可走天下。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乐队开始出现在藏戏表演团队里,民族乐和西洋乐的结合更为藏戏带来了新元素。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乐队已经不知何时销声匿迹于藏戏队伍里。悠扬、婉转的乐声依旧,而乐队的踪迹却难寻。
在藏剧团的乐队录音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支甘于幕后奉献的团队。队长张河江正在指导一名新队员,纠正她在二胡一个转音音调上的不足,一遍又一遍,张河江细致耐心地指导着,直到稍感满意才停下来接受采访。张河江说,每天上午他都要求队员到演奏室练习:“乐器一日不练,就会手生。要保持高水准的音乐,就必须反复练习。”
对于如今争议颇大的藏戏是否应该拥有一支专业乐队,又该拥有一支什么样的乐队,张河江坚定地说:“藏戏的发展必须要走上乐队共鸣的道路。艺术来自生活,既然我们的生活都在变化,那么艺术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张河江告诉记者,现在区藏剧团的乐队由15人组成,这支由二胡、扬琴、六弦琴、笛子、巴松、小提琴、贝斯等民族乐和西洋乐相结合组成的混合乐队,极大丰富了藏戏的表演。
作为幕后奉献者,张河江质朴的话语让人感动。他说乐队成立之初,有20余人要随团下乡演出,这让本来就庞大的演出队伍更加“臃肿”,也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增加了负担。如今乐队选择退到幕后并将一曲曲高水平的刻录磁盘交给表演队。
当乐队只能在录音室里聆听藏戏的喧哗时,张河江豁达地说:“为了工作效率,必须要有一部分人留在幕后,不管是在 台前还是幕后,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了,就无怨无悔了。”
鼓师:一人一鼓一钹控全局
鼓、钹简简单单的两件器乐,在藏戏表演中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演员在鼓钹声中转变情绪、剧情在鼓钹声中起伏,王子、公主、佣人、群众的鼓钹乐也各不相同。一场藏戏大大小小的情感便都在鼓钹师一手掌控中了。
在藏剧团工作了26年的鼓乐师扎西旺杰,敦敦实实的身材,嘴角上翘起的两撮胡须在鼓声喧嚣时,总是随着节奏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已是国家二级演奏员、二级藏戏鼓师的扎西旺杰从1983年就开始跟着恩师——藏戏老艺术家降村学习鼓钹演奏,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扎西旺杰这一辈子都会记住。
扎西旺杰说是老师让他明白,全剧全由鼓乐师手中的那一鼓一钹控制,鼓乐师就是整个节目的指挥者。
正是有了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20多年的演出生涯让扎西旺杰深深沉醉在鼓钹声之中。区藏剧团每到一处开始搭建帐篷,扎西旺杰就集聚起力量在鼓钹上敲打三下,那是藏戏表演前聚集观众的特有音符,附近的村民就立刻带着干粮和藏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每当这时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就充满了扎西旺杰全身,在接下来的藏戏伴奏中,他总是不知不觉地入戏。他相信只要自己融入了感情,敲打出的鼓钹声就一定会有生命和情感,这样演员也能很快入戏,观众才能受到感染。
作为藏剧团惟一一名鼓乐师,也正是有了这份责任感,扎西旺杰在20多年的演出中从未缺席过,他笑称鼓钹声已经成了自己的驱痛药了。扎西旺杰说有一次他生病了,本想请假休息,但是考虑到鼓乐师的缺席会让演出停滞,他仍然坚持随团演出。谁知一坐上凳子、敲打起鼓钹,扎西旺杰就立马来了激情,一场大戏表演下来病全好了。
编导:为新时期的藏戏挥剑劈荆棘
面临着和现代艺术、娱乐日益激烈的竞争,除了改编传统藏戏让其与现代艺术接轨外,区藏剧团编导室开始寻求在现代题材中汲取素材,创作现代藏戏作品。这个思路的转变是藏戏保持艺术活力、实现古老艺术现代嬗变的转折点,也是藏戏未来发展道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藏剧团作曲家、48岁的扎西罗布,在常年的表演创作中意识到 :“藏戏已经和西藏整个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意识紧密相连。探索藏戏发展路子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观众喜欢、专家认可,又要不偏离藏戏的传统风格,这是以前从没有过而今又必须要摸索的道路。”
作为藏剧团的“百科全书”,导演小次旦多吉和自己带领的编导队伍在长期的农牧区表演中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适合具有藏戏特色、符合现代艺术发展要求,又深受农牧民喜爱的新型表演方式:藏戏小品。
藏戏小品是从话剧演变而来的,取材于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小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农牧民群众。身兼演员和导演的玉珍是最初尝试藏戏小品的编剧之一。玉珍自豪地说:“藏戏小品是藏戏精华的浓缩,既保留了藏戏在唱腔、动作等方面的特色,又在题材内容和表演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实现了现代艺术和藏戏的完美结合。”
由玉珍创作的《羌塘彩虹》就是藏戏小品的成功代表作,它以青藏铁路的开通、农牧民群众渴望看火车的愿望为切入点,完全采用牧民化语言,以农牧民自己生活的变化反映西藏的变化,具有现代性和大众性,在全区小品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藏戏小品虽然目前只具“雏形”,但是这种把古老藏戏和现代题材、表演方式相结合的尝试,已经给藏戏指出了新的路子。
演员队:在变革中继承藏戏精髓
演员队是藏剧团的主心骨,起着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作用。一个身段、一个唱腔、一个唱段,演员们都需要从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中慢慢琢磨和领会。但是从老师那里学习时,演员们又不是一成不变、原封不动地继承,他们的表演风格随着时代在变化,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继承。
班典日玖是区藏剧团承前启后的演员,除了担任各大剧目的主演外,他还奔走于民间向老艺人学习濒临失传的唱腔、唱段,不管多辛苦、遇上多少挫折,班典日玖都不言弃。因为他有一个信念:“传统的东西必须继承好,没有继承何来发展。藏戏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艺术,作为后辈人,我们更要珍惜好这古老的艺术。”
班典日玖说,只有让藏戏在现代年轻人意识中扎根,藏戏才能顺利传承下去,藏戏艺术才能继续闪耀光芒。但令人痛心的是,现代年轻人对传统藏戏艺术的认识浅薄,社会上也没有相关藏戏的培训班,这大大阻碍了藏戏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班典日玖相信只要年轻人稍微了解一下藏戏,就能被它古老的魅力所吸引,便能培养起兴趣。
当然,对于藏戏的传承,班典日玖并不是老学究般的固守。在采访期间班典日玖正和来自北京的援藏京剧演员赵永墩商讨着把京剧中的走步、手势等元素融入藏戏表演中来,在两个戏中找到最佳契合点,让藏戏表现得更加完美。
班典日玖说:“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前行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完善的。藏戏在不同演员的不同诠释和演绎中,将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凝炼。”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