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实质是一次钓鱼行动,即以陈式为饵,试图引诱魏军出击,加以围歼。但被魏军识破,蜀军无功而返,顺手“收复”了两个无人区,作为胜利,加以宣传。
一、 两郡的基本情况
(一)武都郡,位于魏蜀两军的阵线之间。位于秦岭山脉的西缘,地势比较复杂。有大路分别通陇右祁山、关中和汉中阳平关,比较适合大部队行军作战(相比秦岭地形而言)。原来主要是少数民族氐族的聚居区。当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不利,在从汉中撤退时,考虑到该郡距离己方防线过远,很难防守,且缺乏经济价值,于是采纳张既的建议,将该郡5万余少数民族(氐人)全部迁往扶风、天水。
《三国志魏书15 张既传》记载:“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诸葛亮在228年第一次北伐时也带领大军穿过武都直达祁山。如果武都有魏军驻守,诸葛亮不可能大军直达祁山,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击破魏军、平定武都的记载。由此可知,武都是魏军早已放弃的地区。
还有一个武都人烟稀少的证据:《三国志后主传》:“十四年夏四月,后主……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户於广都”。由此可知,在张即迁移武都人民16年之后,武都人口更为稀少。即使是当地最主要的部族氐,也不过数百余户。同时可以看到,无论魏蜀都不重视这个武都郡,魏迁徙了5万多人,蜀迁徙了氐王以下400余户(数千人),都没打算认真占领武都。
事实上,蜀军在武都郡一直没有派兵防守、双方在这里也没有发生过作战。
(二)阴平郡原是一个县,后被曹操改为郡。位于岷山山脉,地形险要,道路稀少,不适合大部队行动和作战。由于地处荒山野岭之中,人口稀少,属“西南夷”聚居之地。它距离魏军防线更加遥远(在武都的西南面),也与武都郡一样被放弃而没有魏军驻守。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陕西八◇巩昌府》:“阴平道,入蜀之间道也。汉武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设北部都尉治焉”。
由此可见,阴平的价值在于“阴平道,入蜀之间道”,后来邓艾偷袭蜀国,就是通过阴平走了数百里小路(此时也没有击破蜀军的记载,看来阴平也没有蜀军驻军,其实要防守阴平道,只需在蜀境一侧的阴平道山口驻兵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在数百里之外的阴平驻军)。
二、第三次北伐的过程:
(一)双方战前的军事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两次攻魏,第一次在全面占优的情况下大败,第二次攻城不克而返。因此蜀军急需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和提高诸葛亮的威望。
蜀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将军陈式率本部(兵力失考,可能千余或数千人,人数不多)进军武都、阴平;一路由诸葛亮亲自率领,随后出建威(兵力失考,但考虑到诸葛亮亲自出马,估计有数万人)。
魏军——由防守天水、陇右诸郡的雍州刺史郭淮率领(地方军,兵力失考,估计数千人)。魏军的野战机动兵团(曹真、张郃)位于长安一带,没有参战的记载。
(二)战役实际进程
由于战役过程非常简单,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略。
开始,蜀军将军陈式率少量部队去占领二郡,魏军郭淮得知后,准备由祁山一线出击,打击陈式军。后来侦查得知,诸葛亮亲率的主力就跟在陈式的后面,于是立即撤退。双方根本没有发生战斗。蜀军于是占领二郡而回。战役结束。
三、战役分析
从以上情况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武都、阴平二郡是魏国早已自动放弃的地方,既没有什么人口,更没有军队防守;
2)、武都、阴平二郡远离双方的基本防线,实际上对双方均没有多大作用;
3)、双方军队在本次战役中根本没有发生交战,在关中地区的魏军主力甚至连反应也没有,魏国历史对这次战役也没有什么记载。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