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库的金塔肩水金关

时间:2013-11-06 08:44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肩水金关遗址

 

肩水金关遗址


  在金塔县县城东北151公里处黑河东岸的砾石戈壁滩上有一座小土包,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土堆,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近千枚,顿时居延汉简闻名于世;1973年居延考古队再次发掘,又获汉简一万余枚,实物一千余件,肩水金关揭开了它的真实面目,从此名扬海内外。肩水金关出土汉简数居全国之首,简牍绝大部分遗存完好,字迹清晰,被考古界誉为"汉文库"的称号。


  肩水金关是汉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唯一关口。据1930年考古发掘记载:肩水金关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橹长6.5米,宽5米,西侧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层土坯台阶,两楼橹间的门道宽5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亭墙用土夯筑,厚1.2-1.3米,长13米,宽12.5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长7.8米,宽7.7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肩水金关故址因地处戈壁,常年受风沙侵蚀,主要建筑损毁严重。特别是经过两次发掘,对遗址破坏极大,仅存的一些遗迹也已全部损毁。现仅存一烽台和部分遗迹,台长宽均8米。现今的肩水金关一带砾石戈壁,人迹罕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在如此荒凉偏僻之地设置关口,它到底有何战略地位?又有何历史意义呢?

 

 

  从地域特点看  它是走廊北口的一把"锁"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至甘新边界的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在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走廊两边以山峰为天然屏障。走廊的北侧,自东而西横亘着龙首、合黎和马鬃三山,这即是通常所说的"北山".北山的山势低平,而且还有几处豁口,强劲的朔风把大量的飞沙带进了河西走廊,形成了大片的沙丘,而且也为来自北方的敌人突入河西走廊留下了通道。合黎山与马鬃山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地貌以戈壁、沙漠为主,植被稀少,弱水(其上游今称黑河)自祁连山发源,南北纵贯,其终端汇聚成居延海。弱水两岸,是一片宜农宜牧的绿洲,是汉代中央王朝与匈奴激烈争夺的要地。因为弱水东侧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与西侧的北山山脉构成了远控大漠、卫戍河西的天然屏障。而弱水贯穿其中成为由蒙古高原到祁连山北麓丰美草地的南北通道,是匈奴与羌人联系的咽喉地。在秦末汉初之际,匈奴的骑兵就是逆弱水南上而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第二次攻打匈奴时,也是从这个豁口涉过居延水,迂回西南,直进祁连山,打败了匈奴。由此可知若控制了弱水两岸就是控制住了自漠北而至河西、西域之通道的要冲,封堵此河西走廊的北部豁口,对汉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走廊的这种地形,要保证河西地区的安全,必须把好进入走廊的这处豁口。而肩水金关正好处在这个豁口上,好似一把锁,紧紧"锁"住了这一豁口。

 

 

  从建关时间看  它是阻止匈奴南下的一座"卡"

 


  从肩水金关出土的汉简看,其纪年的最早时间为汉武帝太初五年(前100年),其与路博德修筑居延塞的时间(前102年)仅差两年,这说明路博德修筑居延塞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因此肩水金关的修建时间大约在汉武帝太初五年(前100年)前。此时据匈奴败退漠北(前121年)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应该说匈奴人对汉室的威胁已经解除,为什么还要设置关口,派重兵把守呢?


  我们先看看汉代在居延和会水的军事防御。为了阻止北漠匈奴南进,汉武帝元封二至三年(前109-108年)将汉长城从酒泉郡会水县北部的张掖郡辖下的肩水都尉府--大湾城向西修到敦煌郡龙勒县,同时,还修筑了肩水金关向北至殄北的居延塞墙,使肩水金关成为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地区的咽喉,成为抵抗漠北匈奴铁骑南侵的重要关口。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了南从镇夷峡起沿黑河东岸的毛目东山经肩水金关至狼心北山再折向西达哈密北山一带的长城以及沿线的府县、城障、烽燧等设施,时称"居延塞".这样就形成以肩水金关为中心的比较完整而坚固的北部军事防御体系。与此同时,在酒泉郡的会水县内设置了北部都尉府、东部都尉府;张掖郡的居延县设置了肩水都尉府等军事机构,各都尉府都派重兵把守。尤其是肩水都尉所辖的居延及会水一带,自漠北战役后,匈奴单于王受汉王朝的军事压力不断向西迁移,渐与汉酒泉郡相逼。酒泉郡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而居延一带自然成为守卫河西走廊的战略要地。西汉王朝不断采取措施,强化这一带防务薄弱的环节。起初,汉朝以重兵屯守的方式来控制此地,太初三年(前102年),又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这一带修筑起障塞亭隧。居延塞的修筑不仅仅为酒泉等郡增添屏障,它实际上更是汉军的一个前方基地。由于这里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因而很快就成为西汉边塞屯田的一个中心,这里牢牢控制了深入蒙古大漠最捷径的路线,为以后西汉王朝逐匈奴于大漠以北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121年,匈奴人退守漠北后,匈奴对西汉王朝大的威胁早已解除,军队的战略防守作用已渐渐失去,屯田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但退守漠北的匈奴并没有完全死心,他们经常搞一些小的骚扰,并通过此通道经常与内地的匈奴人联系。因此,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二次征大宛,同时又派路博德到居延筑塞,并"益发戍甲卒18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史记·大宛列传》)。肩水金关就修筑于这一时期,此举的目的就是防匈奴人从居延道南下袭击酒泉,抄李广利的后路。西汉统治者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据守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肩水金关,通过严密的防守和严格的盘查,有效地割断了匈奴人的联系。从肩水金关处发掘的诸如通行证之类的汉简中可以看出,汉代的此类文书写得非常细,有的简还要写清楚这些人的年龄、身高、长相、肤色等,严格地控制着关内外的人口流动。这说明,一方面是防止内地的人员,尤其是罪犯外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匈奴人等外夷混入内地。

 


  从物产资源看  它是西汉王朝经营河西的一座"仓"

 


  汉时的居延和会水一带,由于正好处在黑河两岸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宜农宜牧,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重要地区。汉武帝往河西移民,首先是为他巩固河西的统治服务的。在先期的移民屯田中,主要以卫边为主,移民的衣食是国家供给的。随着河西以长城为主干的防御体系的逐渐建立,边境的安全,人口的不断增加,再要从内地运粮,所费甚多,国家也承受不了。移民的活动也逐渐向农业生产转移。经过数年的开垦耕植,居延屯田成为汉时国内外最享盛名的一处屯田,参与屯田的军队和民众达到了十余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居延汉简的内容看,居延一带的粮食丰裕,价格便宜,并有许多储存粮食的官仓,充分说明这一带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有盈余,用于调剂余缺。肩水金关所处的居延和会水一带,不但农牧兴旺,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从这里出土的众多渔网和渔网坠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从出土的汉简记载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从甲渠侯官遗址破城子出土的《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就记载了甲渠障的侯官粟君雇客民寇恩从居延贩鱼到张掖斛得。这说明,居延地区的水产不但能满足当地的需求,还远销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和酒泉一带。如此物产丰富的地区,汉朝统治者绝不会拱手相让的。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在此处设关也是很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汉文库的金塔肩水金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