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事高士奇(2)

时间:2012-08-29 09:24来源:《书屋》 作者:眭达明 点击: 载入中...


高士奇曾先后两次进入南书房工作,一是康熙十六年到二十七年,二是康熙三十三年到三十六年,前后加起来,时间长达十四五年之久。这段时间既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也是他觉得最充实、最荣耀的时光。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期间,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任务在身,或康熙要留他商量事项或讨论问题,深更半夜到家也是常事。有时下班实在太晚,路上早已戒严,康熙就吩咐警卫人员护送他回家。这时期,康熙外巡时,也总要把高士奇带在身边,他与高士奇似乎须臾不可或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多么特殊和亲密无间;在外人眼里,高士奇是何等风光,也就不言自明了。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我们不妨先看看高士奇数次随驾南巡时留下的几件趣闻逸事。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靈”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雲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得此巧妙提醒,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雲林”二字。灵隐寺另有“雲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杭州老百姓虽然并不买账,私下里仍旧称这个寺庙为“灵隐寺”,但康熙题写的这块匾额,如今仍然挂在灵隐寺的大门上方。


金山位于镇江市附近的长江岸边,山势巍峨,水天一色,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有一次,康熙来金山寺游览,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接,很是高兴。寺僧们早知道皇上有舞文弄墨、到处题词留言的嗜好,于是也像灵隐寺的同行那样,恳切盼望皇上能够留下一块墨宝。这次题词因为是议程之外的请求,随从人员事先未与地方沟通好,所以康熙思索许久,也决定不了写什么为好。见康熙受窘犯难了,高士奇马上递了一张纸条上去,康熙展开一看,原来是“江天一色”四字。一语提醒梦中人,康熙当即挥毫,将此四字题写在宣纸上。据说,康熙得到高士奇及时提醒后,极为高兴,因此书写“江天一色”四字时,精神特别焕发,结果与其他各处题词比起来,这四个字写得“尤为精神饱满”(《啸亭杂录》卷八说康熙的题词是“江天一览”四字)。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经高士奇点破后,明珠很快想起来了:“高明配天”一语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上下两句分别是“博厚配地”和“悠久无疆”,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博大而深厚,可以与承载万物的大地相匹配;高大而光明,可以与覆盖万物的天空相匹配;悠长而久远,可以与生成万物的天地一样无边无际。”恰好高士奇和明珠的名字分别有“高”和“明”两字,皇帝又俗称“天子”,高士奇这么一比,自然一语双关,含义深远。明珠既无知无识又没有自知之明,不仅与皇帝相提并论,而且自称菩萨,他听了高士奇如此巧妙的回答,自然会自愧不如并心惊肉跳了。

 

 

高士奇虽不能说是一流书法家,但他的字写得漂亮,康熙很喜欢他抄写的文书典籍,这是肯定无疑的。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清初,朝廷和官府下发文件,不像现在那样可以印刷和复印,而是靠人工抄写若干份发下去。高士奇入宫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主要是抄抄写写工作。他的字既写得好,工作又异常勤奋,皇帝自然会十分喜欢他了。另外高士奇还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笔墨隽雅”,堪称精品。


康熙曾对侍从说:“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清史稿·高士奇传》)。年长康熙十岁的高士奇,无疑成了康熙跨进学海的引路人。


另外,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


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虽然说不上有多么高深,但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他什么都想学,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最后虽然“贪多嚼不烂”,往往浅尝辄止,但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就会感到寂寞甚至索然寡味。


高士奇不仅上班时间不离康熙半步,而且对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也要努力想办法弄清楚。他对康熙八小时之外读了什么书尤其感兴趣。为此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高士奇都要装满一口袋金豆子,一到单位上,就找到康熙的贴身小太监,详细询问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随讲随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时,就一颗不剩了。


由于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包括对康熙所读之书事先都作了认真预习,所以不管康熙问他什么,哪怕是一些比较冷僻书的内容,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深合朕意,康熙于是既佩服高秘书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感到他们之间能够谈得来的话题实在太多了。所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说:“以廷臣中博雅可与道古,莫士奇若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