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址在今莲湖公园内
在诸多城门中,承天门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严格说起来,它是太极宫的南大门,而事实上,它还是长安宫城和皇城共用城墙的中门。往北对应的是长安城正北的玄武门,往南对应的正是皇城的南大门朱雀门。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介绍说,承天门建于隋初,最初被称为广阳门,其后改名为朝阳门、顺天门,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二月才被称为承天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1963年发表的《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中写道,承天门的门址在今天莲湖公园莲湖池南岸偏西处,然而门的基址大部分已被挖土破坏。经考古探测其东西残存部分尚长41.7米,已发现三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门道宽6.2米,东侧门道宽6.4米,门道的进深为19米。门址底下铺有石条和石板,建筑极其坚固。由于门址东侧已被破坏,向东是否还有门道,已不得知。
承天门在长安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三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四百多米)的横街,于是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广场。据说大唐帝国的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许多重大朝外活动,多数都在这里进行。如今北京的天安门最初也叫承天门,而盛唐时的承天门如今日之天安门一样,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家盛典,昭示着盛唐的繁华。
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年承天门的巍峨和恢弘: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宽约三百步的宫廷广场,南面直对朱雀门、明德门。
皇帝举行“外朝”的大典之处
承天门位于宫城和皇城之间,正是封建王朝权力最集中之处。从承天门到朱雀门被称为“承天门街”,也就是所谓的“天街”,承天门街两侧,集中了多个中央衙署,最著名的当属中书外省和门下外省,地势优越,地理位置颇为重要。承天门作为封建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想来也和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遥想当年,承天门门楼上,皇帝振臂一呼,底下应者如云,元旦、冬至时皇帝在此设宴陈乐,百官山呼万岁,四海升平。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各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每逢此时,承天门门内由左右武卫士挟队列仗;门外广场,武士环卫,依仗排列,千官序立,各国使者与民族首领朝拜,乐舞并作,金鼓齐鸣,仪式庄严而隆重。
历史记载,公元713年9月19日,唐玄宗在承天门设宴款待百官,一时兴起,命身边人向楼下抛撒金钱,看百官争先拣拾为乐。所以唐人张祜《退宫人》诗中写道:“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据说,数十年后流落民间的宫女还在向世人念着此诗说着皇帝的恩惠呢。
承天门上咚咚鼓
唐代,那是没有钟表的年代,是谁唤醒了新的一天?是什么昭示着黎明的到来?答案就是承天门上的咚咚鼓。清晨五更,随着承天门上敲响第一声晨鼓,长安城各座城门相对的大街上街鼓齐声响应,这就是诗人笔下所描述的“六街尘起鼓咚咚”,这也标志着新的一天开始了。
贞观初年之前,长安城中响起新的一天的信息是由巡街士兵用嘴传达的,叫做传呼,就是用嗓子喊。后来提议设置街鼓的人是马周。马周建议,在承天门门楼上置大鼓,在外郭城通城门的六条大街上设街鼓。每当日暮,由城门郎在承天门楼按照漏刻准时擂动暮鼓,接着六街鼓承而振之,擂八百声,各宫城皇城外郭城及坊市门,都要立刻关闭上锁,街上禁绝人行,所谓“六街鼓尽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夜禁之后,有街使、骑卒、武官巡查暗探。凡犯夜之人,“令其主司定罪,庶人杖以下决之,官吏杖以下皆送大理”,甚而有被立即杖死的。若因公事或家有吉凶疾病等急事,需夜出坊门者,必须持有府县和本坊的“文碟”,经验查后才得放行。由此可见唐代“宵禁”制度的严苛。
等到五更,随着城门郎擂动承天门晓鼓,六街鼓承擂三千声,各宫门城门及坊市之门,才准开启,允许人行。所以说,承天门街鼓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是唐代禁夜制度的标志性信号,也是京城城门、皇城、宫城城门及宫殿门开闭的总指挥。
它是后来的玄武门
唐代的承天门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王朝的繁华,那隆隆鼓声也迎来了长安城一次次的朝阳和日落。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随着李唐王朝的衰败,长安城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公元904年,京兆尹韩建改造长安城,只保留了皇城,而放弃了宫城和外郭城。而皇城原本和宫城共用一墙,就将宫城南墙作为皇城的北墙,封闭了其他城门,只保留了承天门,按照“北玄武”的风水之说,更名为玄武门。
及至明洪武7年至11年,长安城进行扩建,向北扩修的同时也拆除了原来的城墙,随着城墙被拆除,更名为玄武门的承天门也不复存在了。见证了无数辉煌的承天门被湮没在历史中,但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句还传诵着,提醒着我们记住那些和承天门有关的故事。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