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最常见的军事设施——敌楼
在博物馆展厅内有一处敌楼的复原场景非常引人注目。敌楼是长城上最常见的军事设施,它一般修筑于长城城墙之上或城墙内侧。敌楼主要由基座、中室和顶上的哨房三部分构成。回想我们到长城游览时,大家最希望见到的就是敌楼了,常常听到游客登上敌楼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因为长城大都陡峭难于攀登,体力消耗比较大,到了敌楼仿佛是到了休息的驿站,大家在敌楼上眺望长城内外的风景,拍照留影。不过几百年前的敌楼功能可不是用来休闲的。由于长城本身就是一项军事设施,因此它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出军事的特点。敌楼内既能驻扎守城兵士又能储备武器、粮草等。在敌楼的四周开有若干箭窗,可供士兵侦察和射击使用。
博物馆内复原的这种敌楼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主持修建蓟镇长城时创建的。我们以前只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殊不知戚继光还曾经镇守蓟镇长城,为长城的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
■长城守军使用的手雷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展出了几枚从延庆县四海火焰山营盘出土的手雷。看着博物馆展出的这几枚手雷,我回想起了2006年6月的一则新闻。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延庆县四海镇发现了火焰山营盘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古代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及军用火炮、炮弹、手雷等500余件明代文物。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新闻报道中在火焰山营盘出土的手雷竟会在长城博物馆见到。
据讲解员介绍,在延庆县四海镇东南粉堞谷内的主峰上,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九眼楼的敌楼,这座敌楼是万里长城中建筑规模最大、瞭望孔最多、规格最高的敌楼,不过现在九眼楼敌楼只剩下了房基、瓦砾、城砖、残碎餐具等遗址遗迹了。沿着连接九眼楼底楼的一条堆满碎石的长城残体走十几分钟,便来到一处明代兵营遗址——火焰山营盘遗址。该兵营占地2500平方米,根据此处发现的残碑记载,该兵营建于明万历年间。火焰山兵营非常特别,我国古代兵营一般建在长城内侧,火焰山兵营却建于长城墙体上,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次发现,而更为难得的是在兵营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长城守军使用的“武器装备”,使数百年后的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历史的原貌。
■古代攻城的云梯
博物馆的展厅中展出了一件如庞然大物般的展品——云梯。云梯现在作为登高工具的一种,主要用于消防和抢险,而在古代则属于战争器械,作为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我国古代的云梯一般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滑轮升降设备,还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被称为“云梯车”。博物馆中展出的这架云梯,就属于云梯车类。
云梯的发明者很多人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就是我们熟悉的鲁班。当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的目的,命令公输般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云梯在唐朝、宋朝经过几次改进,日臻完善。但是因为云梯本身属于比较笨重的器械,明朝以后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古代的连发步枪——连发弩机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展出了一件非常特别的展品,我看到这个展品的第一眼就觉得它既像是手枪,又有些像弓箭,好像是手枪与弓箭的结合体。
经讲解员介绍,才知道这件展品是弩机。弩机是一种远射兵器,据《吴越春秋》记载,楚箭师琴氏发明了弩机。弩是我国兵器史上最古老的瞄准机动装置,以弓为基础发展而来,最早用于狩猎。弩与弓相比,射击时更具稳定性,通常用于防御和伏击。弩机发射的弩箭,箭头呈流线型,跟今天步枪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有的箭头还带倒钩。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弩机,左右分列有两个发射孔,可连续发射两支弩箭,提高了射击速度,可称得上古代的“连发步枪”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