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水上长城的九门口长城
在长城博物馆中有一处非常独特的复原场景——九门口长城。九门口长城距山海关约15公里,位于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抚宁县交界地带。在大家的印象中雄伟的万里长城蜿蜒于群山之上,而九门口长城却与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城不同,不仅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而且还横跨于两山之间的河流之上,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之势,因此人们称之为“水上长城”。长城下九江河之水从九个水门中奔流而过,雄伟壮观,在整个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修筑长城历来是遇山而断,遇水而绝,因为凭山水之势可以阻挡住敌兵。而在九门口长城,不仅可见遇山不断,更可见遇水不绝的奇观,独具风采。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长城重要的关隘之一,有京东首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军阀以及解放辽沈的战役中,都在这里进行过生死拼杀。长城博物馆通过复原场景,为参观者再现了九门口长城的奇特景观。
■陶制火蒺藜
在长城博物馆的展柜里有一个像刺猬状的展品,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这件展品是一个陶制火蒺藜。蒺藜是我国古代一种军用的有尖刺的撒布障碍物,因蒺藜上有多根尖刺,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将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蒺藜。秦汉以后,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有在营区四周布设。宋代后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明代军队广泛使用蒺藜。蒺藜大多用铁铸造,不过由于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竹、木、陶代替,长城博物馆中这件蒺藜就是用陶制的。我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这件火蒺藜是空心的。据讲解员介绍,古代作战时,可以将火药放置在火蒺藜中,然后引爆更具杀伤力。
■万里长城军事设施上的独到之处——障墙
在博物馆里有一处复原的场景,展示了长城作为军事设施的独到之处——障墙。障墙是沿陡峭的山坡筑长城边墙时,为防止守城士兵暴露在犯敌视线或射程中所建的,垂直于垛口墙的短墙。在障墙上一般会设置瞭望口和射孔。博物馆里复原的这种障墙是明代蓟镇长城所特有的。
障墙一般高约2-3米,一端与雉堞墙相接,另一端距宇墙约一米,能容单人通过。由于长城上敌楼皆建于制高点上,与敌楼连接的一段长城,类似登城梯道,倾斜角度较大。如仅筑一、二道障墙,起不到掩护的作用。所以在倾斜地段的长城上,根据倾斜度每隔一定距离要筑一道障墙,重叠的若干道障墙,可以遮蔽住敌楼,使其不受敌人侧射火力的射击。显然面对这样的结构布局,进攻的敌人要攻入敌楼是极其困难的。障墙的主要用途是防止敌兵一旦攻到长城上,守城士兵可凭借障墙做掩护,节节抵抗,节节撤退,最后撤到制高点或敌楼内,继续抗击敌兵。如果守城士兵从制高点或敌楼内向敌兵发起反攻,也可以凭借障墙做掩护,一边射击敌人,一边步步前进。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