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曾经是清代以前文人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庙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如今,偶尔去游游文庙,感受那里的文化氛围,也算是一场精神盛宴。
庄严厚重
这一次去文庙是在春节前,远看文庙,灰色的屋脊上落着薄薄的一层白雪,圆润的瓦砾排成的滴水屋檐形成了梳子状的层次。正中屋檐下高高地悬挂着一块蓝色牌子,牌子的四周镶着波纹状金边,中央书写着金色大字“文庙”。牌子两边各挂一个大红灯笼,屋檐下一字儿排开的是三个拱形的红色大门。
右侧的小门大开着,不时有游人进出,这三个门都是深红色,门上有乌黑的铜制门扣和门环,门上遍布小碗口大的金黄色的铜钉。门旁各有一个灰色的石头狮子,两只狮子对望着,静静地注视着进出文庙的人们。狮子头顶上部屋檐翘起沿角上,悬挂着一串红灯笼,上面一个大的,下面是两个小的,将文庙装扮得庄严而厚重。
文庙前面是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人们不时从这里匆匆过往。
进入文庙,跃入眼帘的是四合院式的宏伟建筑群,灰色和红色是这个建筑群的主色调。灰色的是屋脊和地面的方砖,红色的是门窗、廊柱和对联等附属设施。庭院中央是一个一米宽、两米长的铁制大香炉,香炉周身漆黑,炉身用金色书写着“绵延香火”四个大字。字的旁边各有一条金色的龙在飞舞,形成了“二龙拱字”的优美意境。绕到背后,能看到香炉的另一面书写着“有求必应”四个金色大字,炉内各种未燃尽的香烛或长或短地立着,有一些正烟雾缭绕,看来,来这里上香的人不少。
洪亮钟声
沿着小路我们来到了一座亭子前,雕梁画栋的亭子被红色的主调映衬着,门前的廊柱上贴着一副对联:“鼓敲声声响,登高事事兴。”门扇上画着荷花和富贵纹饰,很是美丽。有一面鼓挺立在红色的木质鼓架上,鼓面图案为波涛滚滚的浪花,一条金龙在巨浪里游弋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正手举红色鼓槌敲击着鼓面,“咚!咚!”的敲击声回荡在文庙的上空。
鼓楼分上下两层,屋檐上覆盖着薄薄一层雪,这就是鼓楼的冬色了。
往前走,是文庙的钟楼。过去进入文庙,敲响文庙的大钟是每一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现在敲钟已经是比较随意的事了。文庙的钟放在十个柱子撑起的亭台式的阁楼里;两扇雕饰着荷花和文字的古木门敞开着,门两边各有一根木柱,上漆红漆,贴着对联,上书:敲文庙钟声,得人生智慧。让人颇有感悟。
在阁楼的两侧屋檐下,各有四个顶天立地的立柱,支撑着钟楼。立柱周身涂着深红色的油漆,古红色的大钟就悬挂在门内的亭子中央。一根一米长、手臂粗细的圆木棒悬挂在两个皮带状的细绳上,棒子的黄金分割线处绑着红色的绸结,大钟的顶部是红色的花结和三根链状的绳索,起着悬挂和平衡大钟的作用,随着撞击,大钟发出洪亮的“铛铛”声。
温故知新
最有意思的是进入文庙国学讲坛了,讲坛四周墙壁上画着孔子及其学生讲学时的场面。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祖师,端坐桌前,各弟子依次落坐,俨然一副治学严谨的学院氛围。站在图画面前我感慨万千,遥想着当年孔子讲学时的盛况,也深深被墙壁上的图画故事所吸引。
古色古香的桌椅整齐地排列在讲堂的大厅里,你可以默默坐下来,拿一本书细细体会古人学习时的情景。
文庙修建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只记得是开科举后,各地的官吏士绅修建了文庙,并把文庙作为祭祀孔子和官员、文人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历史发展到今天,文庙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富丽堂皇的装饰依然透露出文庙往日的辉煌。也许,在某一个时空隧道里,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文庙还会传来朗朗的,某某高中某榜某名的宣读声吧!
游文庙是一种幸福,感受文庙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幸运,解读孔子文化是我们快乐精神盛宴,虔诚的祈求,让自己在冥冥之中接受战胜自我的挑战,这不也是一种磨砺和学习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