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甘肃的南木特戏

时间:2013-11-14 08:05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郎永春 点击: 载入中...

南木特戏

 

  公元1946年冬,在甘肃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内囊佐泡章首次演出了南木特戏《松赞干布》,这次演出宣告了一个新的民族戏曲剧种的诞生。从此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南木特戏有了迅速的发展,其影响遍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几十年来,在众多僧俗群众的辛勤浇灌下,南木特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戏曲新品种,从而受到了广大安多藏区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广袤而美丽的安多藏区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1916-1947?)一生虽短,却学识渊博,热爱祖国,在宏扬佛法,改进和加强政教领导,促进藏汉民族团结,提高藏族僧俗群众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做出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他倡导、组织并出资支持下,创作、演出的第一部南木特戏--《松赞干布》,更是他一生中极为辉煌的成就之一。


  五世嘉木样于1940年赴拉萨学经,在学习期间,接触了西藏藏戏的演出,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并决心将来一定要在拉卜楞地区也能演出藏戏,而且要用安多藏语演出。五世嘉木样结束在拉萨的学习,回到拉卜楞寺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拉卜楞寺与地方军阀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五世嘉木样作为拉卜楞寺寺主,为了保卫藏区的安宁,维护藏族人民的利益,加强藏汉群众的团结,反抗地方军阀的压迫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组织创作有别于传统的大藏戏,以宣扬、歌颂藏汉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最具群众性、通俗性,极具感染力、影响力的戏剧演出--《松赞干布》。南木特戏从此也就正式诞生了。


  《松赞干布》是在五世嘉木样指导、授意下,由拉卜楞寺“客钦”堪布琅仓活佛亲自组织、排练和演出的。琅仓活佛是位佛学造诣深遂,并对显宗的天文、历算、音乐、舞蹈等都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僧,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自1928年始,琅仓活佛应邀在内蒙呼伦贝尔盟讲经说法,创建寺院,历时十年。在此期间,每逢冬季琅仓活佛都要到北京过冬,他在京不仅看了大量的京剧演出,还结识了众多京剧名家,与梅兰芳大师有较深的交往。这些经历为他创造、排演南木特戏《松赞干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松赞干布》的创作是自1945年开始的,由当时拉卜楞寺秘书长章龙加措执笔编写剧本,演员由拉卜楞寺青年喇嘛学校学员担任,乐队由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伴奏。《松赞干布》的演出充分显示了她的独特风格。首先,她和西藏传统藏戏不同的是南木特戏是在舞台上演出的。其后,南木特戏演出一直坚持这一传统,就是在草原上,也要搭起一个“三面墙”式的帐蓬,在帐蓬内演出。正是由于在舞台上演出,也就涉及到一系列舞台设置问题,所以,南木特戏在演出时是使用布景,灯光的,演员要经过化妆,并且在不同剧目中还创造了一些舞台特技,尽管以上种种都还显得比较简陋,比较原始,但却充分说明了南木特戏是在舞台上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戏剧形式,她越过了从广场到舞台的漫长发展过程。其次,南木特戏演出的所有剧目,都和传统的藏戏不同,也就是说,南木特戏并没有直接继承卫藏藏戏的传统,她是一种崭新的创造,不论剧本、音乐、表演、服装、布景等等无不如此。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地域、交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外,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藏戏使用的是卫藏方言,而南木特戏用的是安多方言;另一方面是拉卜楞地区的深厚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都被吸收到南木特戏中做为表现手段,这是传统藏戏无法取代的。第三,南木特戏从第一部戏开始,就是一种纯业余性质,没有职业班社、没有职业艺人,更没有营业性演出,参加南木特戏演出的演职人员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戏剧艺术学习和训练,所以,南木特戏的活动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有时一年演出两三次,有时一年演出不了一次,她的活动取决于寺院佛事活动的需要,也决定于演出经费筹措的情况和人员调配情况,这种无规律的,不能经常坚持活动的状态,无疑会给南木特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松赞干布》正式演出后,受到夏河地区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传播到青海、四川的一些寺院。青海班玛县知钦寺主持日洛活佛就亲自带领20余位青年喇嘛到拉卜楞寺学习南木特戏,用了一年时间学会《松赞干布》并带回寺院演出。随后又将该剧传播到甘、青、川等省的郎白寺、曲格尔寺、麦清寺、赛尕尔寺、觉若寺等寺院。1949年拉卜楞寺毛兰木、旦巴加措等人应邀赴回川刀知县传授《松赞干布》一剧。经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南木特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55年,在琅仓活佛亲自参予和指导下,拉卜楞寺南木特戏队又创作并演出了一部南木特戏--《达巴丹保》。同年,位于拉卜楞寺旁的红教寺,由该寺活佛完玛仁则创作、排演的南木特戏《智美更登》也正式上演了,该剧还走出甘南,到省城兰州参加了甘肃省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各方面领导、专家的重视,肯定和赞扬。1958年,红教寺又在完玛仁则的领导下、创作、排练了《卓娃桑姆》。至此,南木特戏这一新的剧种正式走上繁荣、发展、成熟的大道。然而不幸的是,自1958年至1960年,南木特戏以宣传封建迷信的“罪名”,遭到禁演。1960年解除禁演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阶段,当时不仅在甘南州各地南木特戏可以普遍演出,并且再次传播到青海、四川等地,剧目上也新创作并演出了《罗摩衍那》、《阿达拉茂》等,但是,好景不长,1964年“文革”开始,南木特戏又一次被指控为宣传宗教,宣扬迷信的大毒草,因而受到严厉的批判和处分,寺院被封,剧目禁演,南木特戏演出组织被迫解散,演职人员受到迫害,南木特戏创始人之一琅仓活佛被捕入狱。凡此种种,使刚刚走上发展,兴盛阶段的南木特戏濒于灭绝。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民乐:花海登山愉悦身心强体魄
  • 甘肃乡村艺人敦煌演绎民间“皮影故事”
  • 甘肃艺人墙皮“复制”敦煌壁画 “移入”寻常百姓家
  • 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 甘肃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匠人:26年孤独坚守 匠心依旧
  • 甘肃藏家集近4万枚旧票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